趨冷的藝術市場如何轉型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成績總是為外界所關注。總部設在法國的世界著名藝術品評估和市場分析網站公布數據:中國連續四年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買家。中國藝術品收藏家2015年購買了價值超過40億美元的藝術品,以34%的比重排名第一。但是,活躍的交易并沒有帶來“收藏大家”的誕生。根據美國《藝術新聞》雜志日前公布的“全球最活躍的兩百位頂級收藏家”名單,美國收藏家占據了半壁江山,而中國只有6位收藏家上榜,其數量與龐大的藝術品交易額形成鮮明反差。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上拍賣價格虛高的問題有多么嚴重,也客觀反映出中國收藏家雖然日漸獲得國際市場的重視,但這一群體的收藏性質并不被認可。此次榜上有名的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少輿論認為中國買家通過藝術品在牟利,這也造成了外界對中國收藏家的一種偏見。”
收藏是建構在美學價值基礎上的,而投資則更多地建構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以收益為目標,著眼于投資報酬率和風險管控的能力。摩帝富藝術集團全球副總裁黃文叡表示,前者將“真偽性”作為最重要的要素,而后者則更強調“流通性”。對于中國收藏市場而言,迅速發展始于上世紀90年代,20年間形成了大量的投資行為。近些年來藝術品投資市場成交火熱,在這一過程中,部分藏家的收藏目的更多傾向于投資。有的收藏家眼光和品味提高以后,會對藏品更新換代,賣掉一些不想留的,再買進其他的藝術品。所以,合法交易和保持收藏家人格并不矛盾。
自2009年以來,中國藝術品拍賣曾出現驚人的增長,平均每年總價超過了歐美同期藝術品的平均價格。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表示,這道新構筑起來的資金門檻,顯然導致收藏人群的質變。“傳統的專業收藏逐漸向‘商人收藏’轉變,這對于倡導收藏家素養的提升,保持人文情懷,是一種嚴峻的挑戰。”
進入高價位時代的藝術品市場,對于收藏界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對專業收藏知識匱乏,許多人把仿品當真品收藏,造假賣假、惡意推高收藏品價格的投機現象也愈演愈烈。此外,“買假不退”在收藏界已經是約定俗成的規矩,這更助長了制假賣假行為的泛濫。因此,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需要不斷規范,這有待于“收藏大家”逐漸成長起來,使之步入一個更為成熟理性的階段。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