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藝術品股票舊賬:拿不回的投資款

據(jù)法治周末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1年,就至少出現(xiàn)6起投資者與文交所有關“藝術品股票”的糾紛
在郵幣卡電子票這一新生事物所引發(fā)的爭議尚未平息之時,一些文化產(chǎn)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文交所)的舊賬也難以厘清。
2011年7月7日,天津文交所發(fā)布特殊處理警示公告,對累計五個交易日收盤價均達到日價格跌幅限制的藝術品“黃河咆哮”“燕塞秋”進行特殊處理。這是天津文交所對份額化藝術品交易進行的首次特殊處理。
所謂份額化藝術品交易,是國內(nèi)在2010年年底興起的一種藝術品投資方式,它是將一件藝術品分為若干份額,使得投資者可以在交易平臺上交易這些份額。每份份額初始價格為1元,以藝術品總價除以1就是該藝術品的總份額。其交易方式類似于股票交易,一經(jīng)出臺便吸引了不少中小投資者入場。
然而,就在市場熱情極度膨脹之時,交易亂象頻現(xiàn)。從天津文交所、成都文交所頻繁修改交易規(guī)則,到鄭州文交所涉嫌違反文物法被中途叫停,雖然各文交所經(jīng)營模式不盡相同,但藝術品份額交易卻都面臨著鑒定、評估、發(fā)行、交易、退市、保險、監(jiān)管等諸多問題。
據(jù)法治周末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僅2011年,就至少出現(xiàn)6起投資者與文交所有關“藝術品股票”的糾紛。
拿不回的投資款
時間撥回至2009年1月26日,津派畫家白庚延的兩幅書畫作品《黃河咆哮》和《燕塞秋》作為首批藝術品在天津文交所上市,分別被估價600萬元與500萬元。
不到兩個月時間,上述兩只“藝術股票”身價各翻17倍,最高單份價格被炒至18元以上。這意味著《黃河咆哮》的市場價格一度達1億元之高。
在天津文交所強大的示范效應影響下,此后幾個月里,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一大批展開相同業(yè)務的交易所——鄭州文交所、成都文交所、廣州文交所、南方文交所……
有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國內(nèi)成立的文交所已超過20家。
2011年7月,身在鄭州的林某也搭上了這趟投資快車,和鄭州文交所簽下了一份“開渠雕塑”《認購書》,份額單價為15萬元。
不曾想,簽下這份認購書半年不到,2011年11月11日,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以下簡稱“38號文”)。
“38號文”明確提出各地文交所開展的藝術品份額交易確系違規(guī),屬叫停之列。
此后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又聯(lián)合下發(fā)了《加強文化產(chǎn)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49號文”),進一步督促各地方政府清理整頓當?shù)匚慕凰?/p>
時間進入2012年,國務院又接連發(fā)布《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
此后半年內(nèi),全國大部分文交所通過回購等方式,按照買入價格向投資者清退資金。
然而,之后鄭州文交所麻煩不斷。
“《全遼圖》1份,45萬元;《藍田泥塑》1份,15萬元;《開渠雕塑》2份,30萬元;《王鐸詩稿》1份,30萬元;《中國名人》3份,24萬元,一共144萬元。”林某說。
2014年4月,有媒體報道稱,自2012年9月鄭州文交所宣布停止份額化產(chǎn)品交易以來,雖幾經(jīng)協(xié)調(diào),大量投資者未能拿回當初的投資款。“按照我們的統(tǒng)計,未能得到退款的投資者至少有300人,被拖欠金額達1.2億元。”2014年4月23日,數(shù)十名鄭州文交所投資者開始維權之路,“僅‘老六樣’(鄭州文交所的投資者們習慣將《全遼圖》《王鐸詩稿》等相對早期發(fā)行的6份產(chǎn)品稱為“老六樣”)的認繳金額就超過了2億元,這部分資金全部流入文交所賬戶,原本足以償還投資款,但現(xiàn)在我們卻無法得知資金流向。”
有接近河南省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目前尚有約200名投資者未獲得退款,所涉金額約9000余萬元。
對此,鄭州文交所法定代表人王迪曾向媒體透露,投資者的資金在進入文交所賬戶后,文交所在扣除必要的服務費用、經(jīng)營費用后,即全額轉至份額產(chǎn)品原持有人名下。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些人(原持有人)不愿意退回投資款,甚至有人為此請了律師,導致我們也無法向投資者退款。”王迪透露,“我可以控制的,比如《王鐸詩稿》《全遼圖》和《藍田泥塑》已經(jīng)退還了7000多萬元。”
天津文交所獨自“戰(zhàn)斗”
從2012年9月“38號文”發(fā)布至今,盡管成交已很少,但天津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卻依然存在。而其他各文交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均已在政策要求下停盤整改。
2014年7月,有媒體曝出,中國證監(jiān)會6月20日發(fā)出文件,督促天津市政府妥善處理天津文交所份額化產(chǎn)品的“善后問題”。
在看到相關報道后,2014年 7月14日,天津文交所投資人維權代表又一次前往該所,希望得到文交所正面答復。
參與了7月14日維權交涉的湖北投資人石某曾向媒體透露,天津文交所方面對“善后”方案和進度一度未作出任何表態(tài)。“金融辦之前曾提出可以‘特事特辦’,對家庭生活困難的投資人先行補貼,后來又稱‘文交所不給錢’,無法補貼。”
目前,天津文交所藝術品份額仍在交易中,但交易量已是慘不忍睹。
“每天交易額只有幾百元,可能是交易所內(nèi)部的人所為,充充門面”。一位投資人爆料稱,去年7月份,該交易所兩次發(fā)布“關于藝術品份額特殊處理的警示公告”,皆因跌幅達到最大限制要進行“特殊處理”。
據(jù)法治周末記者查閱資料獲悉,在國家停牌整頓政策出臺前,天津文交所藝術品份額交易市場的投資人數(shù)眾多,開戶人數(shù)近5萬人。
“我知道虧錢最多的有300多萬元。”一位孟姓投資人日前向媒體感嘆,"善后’對于我們投資者來說仍然遙不可及。”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