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藏品:暗流如何成活水


交流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藏友與故宮、國博的專家交流。

專家正在為藏友鑒寶。
21世紀,被人喻為私人博物館的世紀。據專家估算,民間收藏的人士逾億。近十多年來,我國私人博物館、藝術館進入迅猛發展期,前者重在藏古,后者意在納今,看似截然不同的藝術之行,在同一個時代相映生輝,彰顯了民間藝術品市場之蓬勃活力。
前天,柯橋區湖塘香林村的古藝今藏藝館開全國農村之先河,邀請故宮、國博權威專家及全國百余藏家,舉辦藏友互助交流會,并在現場開展鑒寶活動。專家稱,香林村正在開創一個屬于民間收藏的新傳奇。
香林村又添古玩香
花香、酒香、佛香,被稱為香林三香,如今,香林村又多了一香——藝香。
近日,記者來到湖塘街道香林村,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依托香林花雨、兜率天宮、黃酒小鎮等旅游資源,利用閑置廠房,引進了“古藝今藏”文化項目。
“古藝今藏”是一家集古玩藝術品鑒定、評估、展覽、競買、網拍、線下交易于一體的新型民間藏品交流平臺,占地4000平方米,注冊資金 4000萬元。“古藝今藏”旨在通過筑巢引鳳,創建“民間收藏顧問團”、“藏友會員俱樂部”形成互助組織,摒棄門戶之見,形成開放式鑒賞,共同打造民間收 藏凈土,并使之成為大香林景區又一道文化風景線。
經過前期的調研,“古藝今藏”于本月試運營。負責人紀延東稱,民間收藏是一個小門類,真實存在了幾千年,也是特殊的財富和文化的載體,他希望為藏家手中成百上千年的寶貝,搭建一個合法、公正、透明、有效的展示和流通平臺。
浙師大教授李書帝稱,農村辦這樣的民間收藏的交流平臺在全國也是首例,希望“古藝今藏”腳踏實地踐行自己的設想,積極發揮文化交流和歷史傳承之作用。
構建民間收藏生態圈
全國各地民間收藏家,帶著各自寶貝,11月14日、15日云集香林村。青銅器鑒定專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馬秀銀,瓷器專家、故宮博物院古 器部陶瓷組組長陳潤民,以及其他應邀而來的專家,現場為大家鑒寶。盡管民間藏家手里的藏品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民藏都屬于“仿品”,但現場也發現了不少有 價值的民間藏品。工作人員一一對其進行登記在冊。
藝術品的鑒定有很嚴格規范的程序。“古藝今藏”相關負責人稱,古代藝術品作為特殊的文化載體,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但由于流通受限,因此海量的民間藏品,其文化價值和財富價值都很難得到體現,亟須更多合法、公開、公正的交流渠道和平臺。
民間收藏者可以在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在古藝今藏租展,也可寄存,還可以與藏友之間開展物物交換。“古藝今藏”相關負責人稱,作為民藏交流平 臺,力求誠信公開透明,平臺將公示藝術品真實的信息,構建古今民間收藏藝術品之收藏、鑒賞、流通之生態圈,使藝術品實現價值回歸。
收藏要有一個好心態
有不少收藏家稱,股票、房地產、藝術品——在目前公認的三大投領域中,藝術品是唯一保持持續良好發展勢頭的投資項目。
但是,普通民藏要想進入國內一些大型的拍賣機構很難,很難參與文化市場建設。有的即便不是文物,因做工精致,同樣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這些都是草根交易和文化拍賣不合拍的地方,因此,很多收藏家希望有一個秩序良好、信息透明的平臺。
“古藝今藏”民間收藏平臺的出現,讓民藏從地下走向地上,由暗流變成活水,讓藝術品的收藏、鑒賞、流通不再受一時一地之限制,讓 藝術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普通百姓有機會參與藝術品的收藏。香港華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季端稱,紹興是陸游、王陽明、魯迅的故鄉,是中國文脈最厚重 的地方之一,希望借助這一平臺,開啟民間藝術品收藏保護之新紀元。
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馬秀銀談到,藝術品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很多民間收藏家抱著撿漏、升值的心態參與收藏,而實際上,民間收藏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抱著學習的心態,在收藏的過程中不斷學習,這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