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在讀博士生霍然帶隊到北京郊區調研農業保險現狀

霍然和她帶領的小分隊隊員們合影
華夏文化傳媒網北京訊(記者李廣義報道)近一個月來,盡管北京的氣溫十分炎熱,并不時出現雷陣雨天氣,但是,在北京郊區的蔬菜種植區卻令人驚喜地呈現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位在美國喬治亞大學農經系讀經濟學的博三學生,遠涉重洋回到北京,經與中國農大一位教授協商,她們在農大組織了以本科生為主要力量的兩個小分隊12人,由留美女博士全權負責和協調。他們計劃利用國內暑假,對北京郊區的菜農經營中的風險和保險狀況進行一次深入調查。截止7月18日,現場由調查人填寫問卷工作已經結束,從7月19號開始,進入統計信息階段。

調查隊隊員來到北京市順義區沙子營村
據悉,這位留美博士是河南籍姑娘,叫霍然,她先后就讀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專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學,早在2014年,她在中國農科院信息研究所張峭研究員的精心指導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具有230多年歷史的美國南方名校喬治亞大學農經系,師從世界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在美期間,她念念不忘在國內讀碩士期間,恩師為她確定的研究方向——農業再保險;她的碩士學位論文就是這個領域,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知名大學的知名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評為優秀論文。在美三年期間,她有機會接觸到世界農業再保險理論與國外成功經驗和優惠政策解讀方面的文獻,她越發感覺到,中國的農業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殿后產業。她興趣盎然地要探索中國農業保險理論與實踐。經她的博士生導師同意和支持,她決定用一個半月的時間,回國調研,她的這個計劃立即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一位教授的贊賞,她決定積極合作,他們很快做了分工。

調查隊隊員向部分村干部及群眾了解涉及調查的相關問題
該調查主要以蔬菜產區的菜農為對象。為了使調查數據具有厚度和說服力,調查問卷涉及時間跨度是2013年至2017年5年,內容涉及農戶基本信息、生產信息、風險意識與保險形狀三大類問題26個子項,包含230多個小問題;為了使調查的數據真實準確,他們決定以一對一面對面的詢問法,由調查員筆錄。這樣的辦法雖然麻煩,而且進度緩慢;但是,數據扎實、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屬問卷調查法受益最高的“笨辦法”。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小分隊的調查行為,得到了廣大農村干部和菜農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許多菜農拿西瓜和水果招待他們,村干部則開上自己的奔馬車送他們走村串戶,還有不少村干部為他們送來燴面、肉合等充當他們的午餐。在兩周的實地調查過程中,他們不僅受到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成就的強烈感染,也受到了古道熱腸和淳樸民風的熏陶。他們紛紛表示,受益是多方面的,非常開心。
在調查工作總結時,中國農大教授深有感觸得說:“美國和中國,國情雖然不同,但認真務實的學風是容易形成共識的;小分隊的調研結果使我有兩個沒想到,一是這么大的調研工作量,所消耗的時間之短是我沒有想到的。二是這么大的調查面——20個行政村,這么多數據——8頁A4紙問卷、500份、115000多個數據,近15萬條信息,其準確率之高,是我沒有想到的。僅這種扎實的工作作風和追根求源的求學態度,讓我作為老師的特別感到欣慰和驕傲。”
在調查工作結束以后,小分隊將投入緊張的統計工作中。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