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爆到冷清 藝術品基金如何去投機化
近日,由知名藝術策展人沈其斌操盤的藝術品基金被曝出現虧空,遭遇追債的困境,其相關聯的拍賣公司也被曝解散,由7·25藝術大火開始引起各方關注的沈其斌8G模式陷入困境,令藝術圈一片愕然。
此后,這些消息雖然已被沈其斌方面證實為與事實不符,但這一個案背后反映出中國藝術基金經過近兩年高歌猛進后,藝術品信托基金發行數量由高峰期的幾十上百個縮水為十幾個,炒作、投機、違規操作等弊端的集中爆發帶來了行業生態的萎縮與低迷。
崩盤傳聞背后
“離‘7·25大火’已經一年多了,我被燒毀的畫卻沒有拿到相應的賠償。”銹墨畫家呂宗平說,他在網上看到了有關沈其斌8G模式、藝術品基金和拍賣公司的負面消息后更加焦急了。
一輛滿載藝術品的箱式貨車在2013年7月25日晚8時30分,行經北京市順義區京密路火神營東200米處時起火,車上所載參加由沈其斌策劃的“當代藝術:中國進行時!”專場拍賣的拍品大部分被燒毀。
“我有一張畫已經完全燒毀了,一張畫燒得還剩下一半,還在拍賣公司那里。” 呂宗平指著自己在元亨利貞拍賣圖錄上的作品照片說,兩幅畫的估價都是10萬到12萬元。
沈其斌原為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的館長,現任上海證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并且身兼浙江天仁合藝、上海元亨利貞拍賣 、新藝經等幾家機構的藝術顧問和策劃人,在藝術圈可謂交際和人脈廣泛,引人注意的是,其還是“鼎鑫5號”和“香花石”兩家藝術品基金的管理人之一。
這場震驚藝術圈的大火引來關注和爭論,焦點先是起火原因,后又移到沈其斌被外界評論為要重新瓜分藝術品市場蛋糕的一系列舉措上。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7月26日,也就是“7·25藝術大火”的第二天,鼎鑫5號(天仁合藝)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查詢信托產品)由山東信托發行成立,產品期限為5年,發行規模1.05億元,主要投資于當代書畫作品并在信托期限內以轉讓拍賣私人交易等方式處置藝術品實現收益,擬投資當代藝術家有邱志杰、管策、金鋒、吳高鐘、蒼鑫、林加冰、仇德樹等。
在火災事件新聞發布會上,沈其斌提出了8G時代概念,由汪建偉、邱志杰、徐震、原弓、金鋒五位藝術家為案例。隨后在7月28日舉行的元亨利貞專場拍賣會上,未燒毀的畫作全部亮相,而且幾位相關藝術家都拍得了相當不俗的成績,成交價大大超過估價。
8G將終結F4?一些年輕藝術家表示支持,但也不乏反對聲音,藝術批評家朱其認為,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作品和學術,就是最大的生態建設,中國的藝術人不要老想去建設一個新體制,一是搞藝術的人沒有這個能力和精力,二是任何體制建立起來,都是被少數人利用,民間體制都會因權力的崛起產生異化,這是最近二十年當代藝術的合法化證明了的。
基金耗盡風波辟謠
一起浮出水面的還有沈其斌旗下的藝術品基金,是否真像網上流傳的那樣募集6000萬元的鼎鑫5號藝術品基金已耗盡,需要借錢度日?“完全不存在這種情況,鼎鑫5號還有4年的退出期,基金耗盡的說法完全是不成立的。” 沈其斌在電話中對記者說。
根據鼎鑫5號的公開信息顯示,該藝術品基金風控方式規定,投資顧問杭州天仁合藝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負有向信托財產追加現金的差額補足義務,喜臨門(14.58, 0.00,0.00%)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喜臨門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陳阿裕為天仁合藝的差額補足義務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陳阿裕承諾信托計劃存續期內預留930萬股喜臨門股票不對外質押、減持,優先用于為信托計劃提供流動性。
沈其斌告訴記者,鼎鑫5號基金募集完成后,研究、風控和投資報告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實投即購買藝術品,他們目前處于第三階段作品學術和價值提升,最后是藝術品退出,所以根本不存在基金耗盡和借錢度日的概念。
對于鼎鑫5號募集資金具體數目,沈其斌表示不能透露,但他強調微信、網絡上所說的“募集6000萬元”絕對是錯誤的數字,此外他們還預留了一部分流動資金用于宣傳、倉儲和保險等配套環節。
“基金的投資方向是一批在學術上有影響力,作品質量很高,但市場價值還沒有體現,仍然處于低位區間,具有成長性的藝術家。”沈其斌是天仁合藝藝術中心的藝術總顧問,鼎鑫5號投資藝術家中的邱志杰、蒼鑫、管策、金鋒、吳高鐘、林加冰、仇德樹在該藝術中心藝術家名錄之中。
網上質疑文章認為,沈其斌8G模式炒作過于高調,稱“過度高調宣稱發行‘鼎鑫5號’藝術基金募資6000萬來炒作汪建偉、邱志杰、徐震、原弓、金鋒等藝術家,等于向藝術市場公開暗示這批藝術家是炒作出來的泡沫,哪里會有嚴肅的收藏家和藝術機構敢接盤這些公開的泡沫呢?”
“我提出的8G并不是針對哪些藝術家,是8個以G開頭的英語單詞,代表一種新的藝術倡導、藝術價值評判、藝術思維方式,8G是一種思想和觀念,何談崩盤?”沈其斌反駁道。
“時下當代藝術市場上,除了F4和少數藝術家作品價格還比較高之外,二三線藝術家市場處于低迷狀態,對藝術品基金投資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他認為,這也取決于產品本身,如果投資對象相對來說不是高價位的,風險相對低一點,他還是相信未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不規范是最大弊端
藝術金融產品被看好將是國內投資市場上的熱點,但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和風波也不斷,勾結作假、拍賣做局、投資人虧本討債等見諸報端。
“暴露出來的問題并不表明藝術品基金投資方式不好,而是產品本身設計、團隊等因素導致。”沈其斌認為,藝術品基金在國內才剛剛起步,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不排除在特定時期存在困難和阻力。
他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藝術品基金操作不規范,制度、人才、系統流程存在問題,國內既懂金融又懂藝術的管理團隊太奇缺,導致目前中國藝術品基金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藝術品基金實際上只是在融資,并沒有用心去做藝術品,導致回報出現問題。
“中國藝術品市場需要改良了,購買者審美低下,藝術機構低級的商業炒作。” 呂宗平說,藝術品基金當然是好事,傳播思想,對藝術家來說是一種保障,必須有實力,能夠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有專業水準。“現在各路藝術基金很多,多數投資的是爛貨,藝術品不是家庭裝飾品,應該給人以思考,我的作品要么進博物館,要么進垃圾場。”
“藝術品基金在西方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投資方式,走得很穩健,投資周期長。中國藝術品基金投機性太強,投資周期很短,藝術品不可能拔苗助長,價值增長比較緩慢,一般需要7到10年爆發,是藝術品價值增長的規律。”沈其斌認為,國內的藝術品基金投資周期多數是3到5年,限制了良性發展的可能性,對藝術行業也會帶來傷害。
“藝術品基金周期最低不能少于5年。”沈其斌說,可是一般藝術品信托產品超過5年,就很難發行了。相對而言,藝術品私募基金的投資周期可以拉長,投資人達成共識,做7到10年都是有可能性。
“西方藝術品基金會為那些創造性的藝術家提供支持,國內的藝術品基金在這方面還不成熟。”北京宋莊的畫家老唐說。在歐美,藝術家把他的作品委托給一個基金會運作,基金會對藝術家作品進行長期推廣和介紹。甚至是藝術家過世后,有一批專業人士對其藝術遺產進行運作。
今年8月22日,證監會發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首次將藝術品、紅酒為投資對象的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業內普遍認為這是沉寂已久的藝術品基金市場再度被激活的信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品基金投資人的風險意識和能力告急,他們覺得一旦出現損失,反正到時有剛性兌付托底,而剛性兌付只是信托業的“潛規則”,并且正在逐漸被打破。有的人則盲目相信銀行和信托的招牌,曾被媒體報道的溫州商人鄭旭東翡翠投資騙局,正是利用投資者此種心理,假借信托公司名義,斂走投資人7億元。另外有消息稱,銀監會正在醞釀加快推出銀行破產條例。業內人士認為,完善對藝術品基金的風險控制也是未來行業發展需要突破的一個瓶頸。(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