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在線名家推薦:當代中國篆刻家、書法家、國畫名家王立銘先生
公益在線·中國北京訊:(特約記者 田宏霞)2018年10月 13日報道:很榮幸在“善行天下·圓夢中華”大型佛教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中認識了當代中國篆刻家、書法家、國畫名家王立銘先生。初見先生仿佛是從遠古走來,麻布衣衫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氣度,帶著東北人的豪爽,欣然接受我的采訪。

公益記者田宏霞、王立銘先生
我們先來了解王立銘先生:出生于1962年,師從孫曉野,周昔非,孫文鐸,許勇等著名書畫學者篆刻家,溯源為齊白石老人之后學門生,中國近代學術史上著名學者羅振玉夫子的再傳弟子,羅氏甲骨一脈的重要傳人。中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研究院藝術顧問、中國佛教文化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藝術書畫院副院長、北京七寶書畫院院長、遼寧中華文化學院教授、中韓書畫院沈陽分院院長、沈陽市華僑美術家協會副會長、淮海印社副社長、老刀印社社長。曾于西山朝陽古寺修習佛法多年,既而精義通玄,妙窮枝葉,學已博矣,德已盛矣。于是重入世間,再煉身心。以書畫自娛,養性潛靈,居匯緣堂內,以了塵緣。

北京IT專家楊久河、王立銘先生
先生對甲骨文字頗有研究,我們聽王立銘先生給我們講一講這方面的知識:“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甲骨文發現于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公益記者田宏霞、王立銘先生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花鳥名家王春光先生、王立銘先生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征,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體感。”

甲骨文書法作品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王立銘先生作品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后呼應的活潑局面。并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后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后之分。

王立銘先生書法作品
欣賞先生的精品字畫,無不蘊含深厚禪意,古樸安詳,又溫潤如君子,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讓人心靜忘俗,王立銘先生歷覽山川,熱愛生活,筆下之櫻桃,梅花等,無不形象鮮活,栩栩如生。詩曰:“一幅字畫千兩錢,四海之內結善緣”。

王立銘先生作品

王立銘先生小品畫
先生書畫印俱佳,精篆刻,擅甲骨。其篆其字,脈承商殷,直達秦漢,神韻古風,質樸歸真。先生為人厚德,心性善良,豪爽好客,處事通達。所謂字如其人,畫似風骨,一字一畫,一刀一跡,端莊古樸,深蘊禪意。所謂德隆藝盛,道義相擎。人言:“家中掛字畫,主人必富貴”。吾言之:“家中掛老名字畫,主人必大富大貴”。

中國國情調查委員會主任胡石英、王立銘先生、房山龍門生態園董事長尤西森參加大型公益文化交流活動

王立銘先生篆刻藝術衍生品
采訪結束了,王立銘對藝術的解讀與追求讓我對文字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誠摯的感謝先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合作,祝先生藝術修行圓滿。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