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藝術應當怎樣結合
近年來,藝術金融一直是熱門話題。特別是隨著資產證券化市場的發展,多種形式的產品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一些文化產權交易所(下稱“文交所”)也加入了隊列。12月24日,在上海也舉行了“熱現象中的冷思考—藝術品與金融的跨界融合”專場論壇。然而,藝術與金融的結合,看似趨之若鶩,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又是乏善可陳。金融與藝術究竟應當怎樣結合呢?
藝術與金融的結合,絕對不是簡單的加法,但當這兩個縱橫交錯的體系發生撞擊的時候,總會碰撞出驚世駭俗的火花。最為業界津津樂道的一個例子,就是英國鐵路養老基金的藝術品投資傳奇。
受石油危機的影響,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73年底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而英國更是面臨舉步維艱的經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負責保管英國鐵路員工退休金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開始了它舉世矚目的藝術品投資計劃:每年將可支配流動資金總數的5%(約500萬英鎊)用于購買藝術品,并在持有25年后進行銷售,獲取收益。從1987年開始至1997年間,蘇富比拍賣公司在倫敦、香港和紐約3地,共計為英國鐵路養老基金舉行了約22個專場拍賣。據統計數據顯示,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最終獲得了1.68億英鎊的總收入和11.3%的年平均收益率,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
對于中國的藏家來說,真正將藝術與金融結合起來,還要算是2007年6月,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推出高端理財產品——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在之后算算的幾年間,以銀行、信托、基金為代表的金融資本紛紛介入藝術領域,而像文交所等投資平臺也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金融交易模式。市場迅速膨脹的后果,就是一系列問題的產生,特別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尚不規范的情況,各類問題接踵而至,最終造成了曾經繁榮一時的藝術金融,到了現在反而是不溫不火。
金融機構的加入,也將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藝術品投資市場。因為金融機構首先考慮的是風險問題,但是如果過度金融化,其結果很有可能就是爆發類似美國次貸危機這樣的風險,特別是對于藝術品的不加甄別,將真偽藝術品一起打包出售的話,其風險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金融究竟能夠藝術帶來什么呢?首先就是提高效率。特別是在目前藝術品成交價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如果在市場引入杠桿的話,對于收藏家來說,是可以大大提高其購買的頻率,并進一步刺激市場的發展。
其次,將保險引入藝術品市場也會帶來市場的安全。通過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為藝術品擁有者獲得最有效的風險控制。
在今年12月北京文博會“藝術金融戰略創新研討會”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潘公凱表示,藝術金融的核心問題是對作品價值的判斷。這個觀點實際上指出了目前制約藝術金融的最為主要因素。雖然藝術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確定市場的價格,但因為炒作、洗錢等因素,藝術市場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也使得對于作品的價值判斷出現了各種偏差,以至于投資者無法看清,這實際上就導致了巨大的風險。回到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其獲得成功的關鍵,還是邀請了專業人士對于藝術品的真偽進行把關,并最終通過專業途徑進行買賣,期間如果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最終的收益率達不到。
今天的中國藝術金融市場,不缺金融創新,缺的是藝術視野。藝術品的定價不應該是在金融界形成一種有共識的評估,而是應該成為藝術界公認的價格體系,這也是藝術與金融可以有機融合的根本。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