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發揮文化金融建制能力,建構絲路命運共同體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央黨校報刊社、中國藝術研究院、包商銀行、陜文投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在西安召開。會議上,由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發布了由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出品、西沐主筆的《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舉行了《中國藝術品資產化研究》(上、中、下,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首發式。作為高峰論壇的學術主持,西沐強調,要充分發揮文化與金融建制能力,不斷建構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
西沐首先強調,“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倡議的,但它絕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戰略,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發展與共享,是新世紀中國面對新的世界發展趨勢與格局,建構的一個最為核心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并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從戰略層面看,面對全球財富霸權與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爭奪,我們取勝的最大資源基礎不僅僅是人力資源,更不僅僅是物理資源,也不可能是別的,而是我們豐富與獨特的文化資源。所以,文化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最為獨立的財富資產與獨特的民族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為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最大的、最長遠的戰略利益。面對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形勢、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局面,“一帶一路”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與財富資源。我們強調,從五個維度建構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觀念:政治多極、經濟平衡、文化多樣、安全互信及環境永續。其中,如何發揮好面向獨特文化戰略資源轉化過程中的文化與金融的建制力量與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課題。
西沐認為,新經濟需要新的建構力量。“一帶一路”在全球化的話題中,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文化這一話題的關注與重視,一方面是基于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人們對文化價值及其重要性的再認識、再發展。也就是說,文化資源作為全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區域、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與物質財富,是最為重要、最為獨特、最為豐厚的民族財富。另一方面,全球化進程對文化產業發展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這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人 們生存空間概念邊界的弱化、全球產業鏈的興起、文化趨同性的快速發展等,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面對新的發展框架與資源,發展新經濟,最需要的是社會建構的力量,而不僅僅是資源、項目與資本。
對如何發揮文化與金融的建制機制的作用,西沐提出,要突出新的機制力量的推進,最為關鍵的是文化與金融建制機制的作用。文化與金融都是一種社會機制的建構力量,重視建構認同機制、聯通機制、共識機制、資源資產化平臺機制、要素與資本市場機制、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機制、融合共享機制。為此,西沐提出以下幾個戰略思考:
一是,要明確一個框架:
一個核心:圍繞發掘與創造文化最終消費這一核心。
一條主線: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主線。
三條戰略路徑:一是沿著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金融融合的戰略取向與路徑;二是在文化要素及資本市場之上的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建構;三是建構不同區域的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的綜合服務平臺。
一個基本融合:文化資源的共生融合,建構命運共同體。事實證明,在文化生態復雜的區域,沒有文化共生共享建構命運共同體,就不可能實現經濟上的共贏。
二是,要破除九大誤區:
1.戰略思想的縱深不夠
2.忽視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
3.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空間的概念,更是文化影響力的概念
4.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忽視戰略認同感
5.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后置問題比較突出
6.忽視了不同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這一發展主線與核心的作用
7.不是單一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追求經濟上共贏、文化上共生,建立命運共同體
8.強調國際社會的大合唱,而忽視國內布局的一盤棋
9.忽視傳播的機制,樹立消費本身就是文化體驗及交流與傳播的理念
三是,要明確六大戰略取向:
1.基本格局之一:資源戰略與戰略共識
2.基本格局之二:產業機制與平臺化機制
3.基本格局之三:大金融機制與小微金融機制
4.基本格局之四: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創新
5.基本格局之五:互聯網+與戰略前置效應
6.基本格局之六:戰略機遇與戰略背景
(本文摘自西沐在第四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上的發言稿整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