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藝術能為中國藝術帶來文化自信嗎?

大英博物館收藏古干作品 《紅金時代》紙本設色創作于2000年
濮列平/文
今天,中國已經完全改變了自身在國際上的落后形象之后,我們的藝術領域,特別是代表國家形象對外交流的主流藝術領域,依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與世界進行藝術交流時,還在跟隨西方當代藝術觀念。
中國藝術在面對世界藝術時缺乏文化自信,這一情況已嚴重到每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都必須警醒的狀態。特別是201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舉足輕重的強大國家時,我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代表中國藝術界對外交流的當代藝術領域卻依然處于唯西方馬首是瞻的狀態。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所進行的交流活動,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沒有文化自信的現象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縱觀2017年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展開了異常熱鬧的交流展,關于中國問題的當代藝術展2017年在歐洲和美國以及中國藝術機構共同努力下展開了密集活動。這些展覽大致情況如下:2017年9月德國在中國主辦的就有《德國8》的七個系列當代藝術展開幕,分別在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白盒子藝術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紅磚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原點美術館、太廟藝術館開展了七個不同內容的當代藝術展;2017年中國組織方花費巨大資金和人力物力派出兩個非遺老人與兩位美院老師合作,參加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不息》;2017年十九大召開前夕,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標題名為《1989后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的中國當代藝術展。這些展覽我們看不到中國文化系統性的藝術呈現,我們看到的是西方觀念下的由中國人按這些觀念所做的以滿足西方策展人為主要目的的所謂中國當代藝術展。從這些展覽所呈現的方式、方法和思想背景、文化背景所反映的社會情況,依然是當初西方人利用當代藝術在中國攪渾水時的東西。所以,今年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花巨資做的中國當代藝術展,特別強調了‘89’經驗,我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動機。既然這些關于中國問題的中國當代藝術展完全不能代表今天中國所處的世界地位,也沒有表現出中國在這一世界地位中應該向世界傳遞出自己的文化和藝術發展方向,這么密集的代表西方價值觀的當代藝術與中國發生關系,我們不得不對產生這一現象的西方藝術界和中國當代藝術界提出質疑。

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法國木桐•羅斯柴爾德酒莊1996年選用古干作品《心連心》為酒標
顯然,以西方當代藝術的理念為基礎的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不可能代表中國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要結束西方文化肢解中國文化的歷史,恢復中國文化傳統,建立文化自信,開創面向未來世界局面的創新文化。習近平的這一觀點對中國今天的藝術領域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強調在中國藝術領域恢復文化自信的急迫性,我們要恢復的文化自信當然是中國文化系統,這一文化系統產生的代表性藝術便是書法。書法是因漢字產生的藝術系統,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書法通過改革創新發展出了一門全新的藝術系統——“漢字藝術”。我們認為,漢字藝術所代表的文化便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建立我們的創新文化系統。因為中國漢字藝術的誕生是從傳統書法發展而來的,它繼承了傳統書法所擁有的漢字文化和藝術傳統,同時吸納了西方文化和藝術的先進內涵,無疑是中國文化自信所產生的藝術系統的代表!

濮列平2017年在東莞用漢字水墨藝術裝飾個性化的蜜蜂輕型飛機
漢字藝術是從傳統書法、現代書法發展而來的,它傳承的是中國漢字產生的藝術——書法的兩千多年的文脈,這一文脈的發生、發展也一直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沿。中國改革開放產生的“現代書法”和“漢字藝術”,是以古干、黃苗子、張仃為首的一批對西方藝術非常了解的老藝術家發起的,他們站在中國先進文化的高度,站在中國藝術創新民族性的高度,系統性的提出中國藝術的現代化方向,他們找到了漢字和傳統書法,并將這一關于漢字的藝術運動從1985年一直推展到今天。而漢字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以開放的胸襟吸納世界一切先進的文化和藝術,同時站在中國漢字文化系統上努力改革創新,形成了以漢字水墨藝術為基礎藝術形態的多學科、多形態的藝術系統。漢字藝術的文化理念是以藝術的形態向世界傳遞中國的終極和平理念,這一理念包括漢字文化中“天、地、人”的生命觀;《易經》哲學的對立統一動態平衡觀;人的心性與宇宙自然物態相融合的意向審美觀。同時漢字藝術還接受了西方先進的藝術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藝術理論系統。漢字藝術的每一次對外交流,都用自己的藝術形態向世界傳遞著中國人關于世界終極的和平理念,因此,我們認為漢字藝術是一定能為中國藝術帶來文化自信的藝術。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