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當代設計融合發展是非遺資源活化的重要戰略取向
中國非遺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不少問題亟待進一步研究與澄清。特別是關于非遺產品、非遺市場、非遺產業的發展問題,面對如火如荼的發展現狀,必須做出應有的戰略性應對。
一、中國非遺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共識
隨著非遺事業與非遺產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非遺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化、展開,并取得了一些共識。其中,一些問題在研究、交流與交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結論性的總結,這些總結,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認知成果。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在當下或者是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非遺發展過程中的搶救與保護還是最為重要的戰略任務;非遺傳承發展過程中,要把握好出新與變異的邊界,既要強調傳承出新的活態化過程,又要防止過度開發而帶來的扭曲變異;
二是非遺文化的發展,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需求,也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深化過程中的必然結果。非遺資源是一個民族最為重要最為獨特的財富,既是賴以生存的精神財富,又是不斷發展的物質財富;非遺文化及其資源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路徑與突破口;
三是非遺文化消費是一種深刻的文化體驗,所以,非遺資源系統化、非遺產品、非遺市場、非遺產業發展的過程,既是一種消費過程,又是一種非遺文化的體驗工程,更是一種非遺文化的傳播工程;
四是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非遺資源的梳理、挖掘、發現、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目前,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把非遺的搶救保護工作與非遺資源的管理工作對立起來。非遺產品市場及其產業的發展,是非遺資源活化的基礎與動力,更不能把非遺的傳承保護與非遺的市場及其產業的發展對立起來,他們都是非遺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五是非遺資源與當代設計的融合發展是非遺進入當代生活,融入當代社會與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徑,更是產品創新與產業融合的重要路徑,是非遺在當代發展的重要戰略取向。
六是互聯網及其機制的發展,為非遺的傳播、傳承、交易、市場與產業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更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發展的空間。
以上非遺發展過程中共識的取得, 是非遺理論研究、非遺實踐不斷發展、交鋒、不斷融合的結果,可謂是得來不易。
二、與當代設計融合發展是非遺資源活化的重要突破口
非遺發展的重要使命就是不斷推進非遺及其文化系統資源的活化。非遺藝術及其資源活化的最大效能,就是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最為寶貴、最為強大的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歷史文化“活化”是一個為文化傳統尋找精神與靈魂的過程。積極探索非遺藝術及其資源的“活化”的理念、路徑、技術與方法 。其中,非遺藝術及其資源與當代設計的融合,就是讓其“活化”的重要戰略舉措。文化消費產業與文化新經濟的發展,對歷史文化的“活化”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與支撐。非遺文化系統資源的活化要重點關注五個基本路徑:一是學習、理解與體驗;二是非遺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三是媒體融合與非遺資源的整合傳播;四是非遺文化資源的科技體驗;五是非遺產品消費性體驗(通過產業與市場);六是非遺文化交流與體驗的差異性與國際化體驗。
當下,非遺的發展,一個重點就是在做好搶救保護工作的前提下,要花大力氣推進非遺進入人們的當代生活。特別是在推進非遺與當代設計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關鍵是產業與市場的融合發展,具體來講,就是一個平臺二個方面四個路徑:
一個平臺:
通過建構非遺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這個平臺除了基本的展示與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遺資源整合與資產化平臺,產業要素市場與產業資本市場平臺,如通過建立相應的非遺產業基金、非遺設計服務中心等,為非遺要素市場、資本市場等提供綜合性的服務。
二個方面:
一是在當下,非遺的搶救保護依然是重點;二是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非遺資源的梳理、挖掘、發現、使用、轉化等工作是核心。重點抓好在保護非遺的自恰性或者是非遺要素自主系統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推動非遺藝術資源與非遺藝術要素,通過現代設計的理念與手段,進入當代人們的現代社會、當代生活之中。
四個路徑:
一是通過當代設計培育非遺產業鏈條,推進非遺藝術品與消費品進入當代生活;二是通過市場機制的推動,進一步利用市場交易創新,使非遺藝術品、非遺藝術進入人們的當代生活;三是通過發掘新的非遺消費需求,推進非遺藝術產業發展的時尚化進程,創造非遺新的需求,從而使非遺消費(物質與精神)進入當代生活;四是通過“互聯網+”使非遺藝術品、非遺文化等的推廣與傳播大眾化,在與新的生活方式融合過程中,通過垮界創新融合,推動非遺藝術進入大眾生活的進程。
三、非遺產業化發展是非遺發展的重要戰略性任務
非遺產業化發展是非遺消費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非遺藝術及其資源的消費,是非遺藝術深度體驗與傳播的戰略路徑。通過非遺藝術與產品的消費來深刻體驗中國非遺藝術與文化,認知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傳播中國非遺藝術傳統,是當下非遺藝術及其資源發掘面對的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每一種非遺產品,特別是非遺藝術品,其消費使用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文化認知、認同的過程。這是通過市場機制、產業機制,利用品牌、時尚等要素,來活化非遺藝術及其資源的重要路徑。也只有這樣,才能努力實現由把文化送出去,向把文化賣出去,再到按照產業鏈與產業發展的規律整合出去這一戰略格局。為此,我們認為,非遺產業化發展是非遺發展的重要戰略性任務。
非遺產業化發展應該注重兩條發展主線:一是圍繞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做文章,即要重點圍繞藝術品資源系統化、資源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這一主線;二是圍繞產業融合做文章,即推進藝術品及其資源與科技融合、與金融融合的戰略方向,在消費層面,積極推進與社會、生活、旅游融合發展。
非遺產業化發展重點抓好四個戰略重點:一是充分發揮互聯網機制及其平臺架構的作用。二是推進以資源的整合、挖掘與價值發現、價值實現為主線的文化資源的資產化、產權化、金融化及證券化(大眾化、互聯網化)的進程。三是推動產業融合創新、新業態發展。四是突出“市場+互聯網”融合機制的建構與形成。
四、深入探索非遺發展的產業化模式是關鍵
非遺作為不同區域最具特色的特色文化資源,對于區域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是對于建構共享文化生態工程,安民富民的發展工程,區域發展的支柱產業工程等,意義重大。但不同區域非遺資源的轉化發展,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模式創新與建構上。
1.非遺產業發展的“三名”模式。基于特色資源的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的取向,這是一個這一模式。要關注“三名”模式,即圍繞“名人、名品、名牌”來整合資源,搞好特色資源聚集,產業聚集。采取公司制、公司+作坊(工作室)制、合作社制等多種形式,推動非遺產品及其產業的發展。
2.非遺產業發展的“非遺IP”模式。基于非遺資源基礎之上的創意,形成獨立的非遺IP,并進行非遺IP的授權,發展非遺IP的授權經濟,以及非遺IP藝術品及其產業。
3.非遺產業發展的“平臺+互聯網”的交易創新模式。基于綜合性服務平臺,用互聯網機制,把藝術品生產、交易、消費、服務等體系建構起來,成為產業發展的體系。特別是當下基于文交所平臺所進行的非遺藝術品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會進一步專業化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文交所關注非遺藝術品板塊,成立非遺藝術品交易中心,或者是建立專門化的非遺文化藝術交易所。
4.以當代設計融合發展的產品及其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模式。要推進:一是非遺產品要融入當代生活;二是非遺產品與適應當代審美,不斷時尚化;三是通過工藝創新,不斷開發非遺的消費需求,滿足更多個性化需求。
5.以非遺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為主線,推進非遺資源、產品及其產業主體進入要素市場、資本市場,推動非遺資源資產化交易,推動更多的非遺企業上市,或者從資本市場獲取發展的資源,進一步提升非遺資源的價值發現與價值實現的能力。
(根據西沐在“中國非遺藝術設計研究院大師作品雙年展暨中國非遺藝術與當代藝術融合高峰論壇”上的發言稿整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