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博物館:要扶持也要規范
近年來,我國民辦博物館一直呈加速發展的態勢,并且已經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然而,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民辦博物館自身也還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諸如:管理不規范、基礎工作薄弱、人才匱乏、重建館輕運營等。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他認為,我國民辦博物館深層次的問題是:基本上還處于個人、家庭、企業“收藏展示館”的階段,創辦者的私人財產權與博物館的法人財產權混淆不清,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博物館的定義和性質。嚴格來說,我國還沒有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的民辦博物館。
除了與國有博物館一樣發揮保護和傳承文化的作用之外,民辦博物館所關注的民俗文物、民間工藝品、動物標本、家具、老相機、微雕、奇石等一些為國有博物館所長期忽視或無力集中收藏的“老物件”,既豐富了博物館藏品的概念,也填補了博物館類型上的許多空白。“如果不是民辦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我國在近現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現當代藝術品方面有可能形成收藏斷層。這也是民辦博物館的特殊貢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認為。
由于民辦博物館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國家對其發展高度關注。段勇說:“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民辦博物館的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甚至從世界范圍來看,同等條件下也沒有幾個國家有這么大的投入。但是,民辦博物館的發展不是僅靠財政投入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還需要依靠思想觀念的轉變、管理制度的改進和配套政策的完善等多方面來共同推進。”
“民辦博物館”,稱呼的尷尬
1992年3月,上海文管會批準了“四海壺具博物館”登記注冊,該館于1992年12月正式開放,成為新中國第一座民辦博物館。從誕生到現在,對民辦博物館的稱呼一直在變化——從“私立”“私人”“非政府辦”“民間”“民營”到“非國有”,直到2009年底召開的全國民辦博物館工作座談會才正式將其統一稱為“民辦博物館”。
目前我國對民辦博物館的定義是指由政府部門以外的社會力量,主要利用民間收藏的文物、標本、資料等依法設立并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現有的民辦博物館中其實包括兩類不同性質的博物館:一類是私人收藏家、文化名人、民營企業家等創辦的,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民辦博物館,屬于非國有博物館;還有一類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創辦的博物館,由于按照現行政策,企業不能下設事業單位,因此這類博物館也只能登記注冊為民辦博物館,但其藏品所有權顯然是歸國家的,這一類實際屬于行業博物館。”段勇說,“所以籠統使用民辦博物館這個稱呼嚴格來說是不準確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民辦博物館是指前一類。”
“建立一家民辦博物館,需要首先在文物部門注冊獲得專業認可,然后再在民政部門完成民辦非企業法人登記。目前,我國現有20%的民辦博物館尚未完成法人登記手續。已完成法人登記手續的民辦博物館中有60%未建立規范的藏品管理制度,有70%未按要求建立理事會制度,以收藏文物、藝術品為主的民辦博物館藏品中贗品比例畸高,陳列展覽普遍數量少質量低。民辦博物館絕大多數還處于個人、家庭、企業‘收藏展示館’的階段,即收藏家將個人藏品對社會展示,雖然也具有一定公益性,但還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博物館的定義和性質。嚴格來說,我國還沒有完全符合國際標準的規范的民辦博物館。更有甚者,打著博物館的幌子干著違背博物館宗旨的事情。”段勇說。
民辦博物館藏品是法人財產,而非個人財產
段勇表示,從相關法理和國際實踐來看,一旦設立民辦博物館,其藏品就應該歸博物館法人所有,屬于社會公有財產了。但是現在我國無論是民辦館創辦者本人,還是社會公眾,甚至是管理部門都還存在一些誤區,仍然普遍將其藏品視為創辦者私人所有。“所以創辦博物館是需要一種化私為公的精神和境界的。其實個人合法收藏文物藝術品既是法律允許也是受到保障的,并不是說都要或都有條件辦成博物館。現階段,我國民辦博物館要邁出從私人財產權轉為法人財產權這一步還十分艱難,還需要在支持和鼓勵的原則下引導和規范,避免挫傷創辦者的積極性,但是我們不能只追求民辦館表面數字上的繁榮,還應注重博物館專業水準的提升,否則從長遠看,眼下的繁榮可能只是虛幻的泡沫。”他說。
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章程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
“這里的‘永久性’該如何體現?博物館與其他公共機構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擁有一項特殊的資產,即藏品。建立博物館本身就不應該是短期行為,而應立足于代表社會公眾永久履行保護、研究、傳播、展示藏品的職能;即便博物館這個實體最終解散,藏品也是不能像館舍、資金、設備、材料等等那樣清算、處置和分配的,它作為全社會的公共資產,通常只能由另外代表社會公眾利益的博物館接收。機構可以更名、消失,但藏品應該是永續的。”段勇說,“可喜的是,近年來,民辦博物館中也有不少有識之士正在超越傳統收藏家的角色境界,愿意將個人收藏化私為公,有的表示將把已有的博物館及其藏品捐獻給社會,有的積極探索通過建立理事會、基金會等國際通行模式來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化管理,從而使博物館永續存在。北京觀復博物館、成都建川博物館、寧波華茂美術館、華西昆蟲博物館是其中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