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情石趣見定力——李羊民篆刻藝術探秘
當我踏入“北京李羊民工作室”。步入寬大古雅的房間內,坐在粗獷自然的根雕茶幾前,啜飲清茶之際,謙恭地摸索著羊民先生篆刻藝術30多年來的石耕脈絡。總想從他的“刀情石趣”中,尋探出一些定力來。
羊民篆刻曾執迷于秦漢風骨,近年來又能跳出秦漢模式,自成一格。從他新近創作的一組《孫子兵法》印稿中,充分體現了“撫古鑒今”、“推古出新”、“清新奇古”韻律。羊民的這些“大手筆”篆法、章法、刀法,具有明顯的突破性探索,是對先前作品一種超越。

羊民說:“此石非他石,石石有新意,軟硬潤燥各不相同,豈能盡如人意?”
“字有字解,詞有詞意,不同的字句有不同的意境,豈能印印同韻?”
“治印之人,情思種種,又豈能刀刀雷同?”
觀羊民的篆刻章法,竟是名將布陣、錯綜離合、動靜互見;羊民的篆刻避免了“缺乏變化”、“千印一面”、“平庸呆板”的俗套,他的印文結構內部,疏密整合而自然,虛實調節、朱白相間、和而不同、意到成妙,給我留下的是鮮明、醒目、洞達的視覺沖擊。

從他的篆刻印章作品中,仔細欣賞,即可產生不同的層次感和縱深感。羊民的篆刻,方寸之地的色彩、空間,變化無窮,“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透風”的氣勢。他篆刻中的殘破,呈現古樸、含蓄、渾厚、蒼拙之美,仿佛時而撥動我的心弦,時而讓我委婉哀怨又蕩氣回腸。

羊民篆刻注重刀情石趣,刀筆語言既有對秦漢氣象的皈依,真、草、隸、篆、行無所不攻,對殷商甲骨、兩周金文、漢魏碑刻和晉唐行草書體等作了大量的臨習。尤其醉心篆隸,《散氏盤》、《石鼓文》等揣摩于胸,單刀直沖膽氣壯,勇猛直行任我爽,奇異、峭拔、宏博入心;并從秦磚漢瓦中,找到自己的篆刻線條語言。

羊民說:“篆刻就是用刻刀在印石上進行畫線,將情感的宣泄,直接訴諸印面上。”從羊民這種豪邁沉雄的“將帥氣質”中,足以窺見其刀筆之功力。有“定力”的篆刻藝術作品,賞心悅目,可親可近,得登堂奧,極具收藏。

羊民先生的書法篆刻,宗漢唐之法,熔明清近人之意,兼收當代之象。他不斷汲取齊白石、吳昌碩篆刻藝術之精華,并最先師從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高式熊、解放軍藝術學院寒石教授等,后轉移多位名師,“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知者嘆其能,觀者嘆其技,賞者嘆其神。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魯麗、孫孚凌、季羨林、李蒙等,對李羊民在篆刻藝術之路上的勇于探索,都十分贊賞。李羊民向往的“一刀一世界,一筆一天地”,除了篆刻,鋪紙提筆篆書,也得心應手。近年來,為“陜西省西安植物園”、“北京安貞國學園”以及為北京大學化學院創立一百周年題寫的書法篆書“唯真”二字,雕刻于疊層石上,矗立在北大校園。

作為一名書法及篆刻藝術家,羊民堅持“平正守法、險絕取勢、神韻造境”三者的平衡,強烈地關注作品的情感表達,將篆刻藝術創作當作一種純粹,在蒼茫大氣下運刀,靈動藏于磅礴之中,與古人 “對話”,與世人交流,刀情石趣見定力。美國婦女爭取和平與仲裁組織朱安娜一行、法國克里斯丁上將等世界各地的官方或民間組織機構的相關人士,紛紛前往“北京李羊民工作室”進行文化交流與參觀。李羊民的書法、篆刻作品,多次被外國元首、使節及友好代表團珍藏,受到海內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季 白/文)
【李羊民簡介】

李羊民,男,1962年7月生,陜西渭南人。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現擔任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藝術發展中心副主席兼篆刻中心主任、中國民協印刻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京華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解放軍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著有《篆刻大圖解》、《萬國金石印譜》、《羊民書刻藝術作品集》《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年度人物-李羊民》等。先后在山東、湖南、北京舉辦個展。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中國文化報》雜志等多家媒體對其作了專題報道。
(本文作者系文藝學碩士、新聞學博士,原國家科技部《跨世紀人才》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知名傳媒人。)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