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我新知光故國 傳他舊學振家邦——記夏威夷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博士第一人羅錦堂先生

羅錦堂先生著《明代劇作家研究》
在日本京都大學期間,他才知道,在日本學界有一支龐大的中國文化研究隊伍,其力量之強和成果之豐碩,保存資料之齊全,令他大吃一驚!啊!泱泱中華大國,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亙古無雙的燦爛文化,又為寫書作典首創了印刷術這樣優越的條件,竟未完整保存和繼承發揚自己的文明。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愧對祖先。我們究竟創造了什么?還要繼續做些什么?有多少人清楚?有多少人過問?如今還得到異國來求教,借資料,找答案。有些人在哈佛大學參加漢學研討會,與會學者排出了100名世界有名的漢學家,其中80位是日本學者,其他20名分散在世界各地!唉,慚愧啊!從此他更加兢兢業業了,決心在這豐厚的資料中去尋找被國人遺忘和冷落的寶藏。一天,他在日本東京大學附近的書市中發現日本人寫的《明代劇作家研究》一書,一口氣讀完,覺得觀點新穎,史料翔實,許多引說的材料也是國人不知的秘籍。作者八木澤元,二十年前因讀湯臨川的《牡丹亭》而引發了對中國明代戲劇之興趣,歷二十年艱苦研究,積勞成疾,在病痛的掙扎中寫成,并以此成果獲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出于對作者的敬佩和該書的學術成就,羅氏決定將它介紹給國人,不必為人家已解決了的問題再勞神了。計劃半年譯成,但動筆后問題來了,為一個字要推敲幾天,為一句話到處查書而不獲,弄得精疲力竭。幾次想放棄,但又想一個日本人,為此含辛茹苦,奮斗幾十年,自己如功敗垂成,問心有愧。于是,又鼓起勁來譯了下去。為弄清書中無名氏作者,他向世界各著名大學的圖書館寫信詢問才能解決。兩年后,終于譯成出版。從此,羅錦堂的研究也由毎士(學士、碩士、博士)一果,進入“一年一果”的高產期。
在香港大學期間,港大活躍的學術空氣,豐富的資料,優越的生活環境,為治學創造了良好條件。他常常捧書凝思,任靈魂在浩淼的古典文學中遨游。或縱身雜劇、傳奇中觀賞民族文化之璀璨,或躍上戲臺與先人齊吟共舞。那《西廂記》里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浪漫幽會;竇娥刑場上撕心裂肺的含冤莫伸;牡丹亭下之奇麗哀婉,是陶醉,是呼喚,時時撞擊著他的靈感,要一寫為快。五年內,他又完成了五部專著:《北曲小令譜》、《南曲小令譜》、《明代劇作家考略》、《中國戲曲總目匯編》、《散曲小令選》。在古典文學藝術研究學者中如此高產者實在少有。
1964年,他得知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基金會(八國聯軍侵華后中國給美國的庚子賠款)有錢可申請。于是,通過力爭,獲得一筆經費。他歷時一百多天,遍訪了美、英、法、德、意、荷、韓、日8國的30所著名大學和國立圖書館,將各國收藏的中國古典戲曲保存狀況、目錄和研究成果等作了調查和登記,寫出了《中國戲曲總目匯編》一書,成為各國家圖書館和著名大學必備的參考資料。
1990年,羅錦堂應邀出席中國古代古文學研討會,寫成的《從宋元南戲說到明代的傳奇》被中國大陸作為《宋元南戲木刻本》一書的序言發表。《高祖回鄉箋證》是應清華大學學報編輯之請寫成的,另《非衣夢與緋衣夢》是為出席關漢卿國際研討會而作,這類成果約二十多篇。
1966年,羅錦堂利用一年的假期,應邀到夏威夷大學主講《中國古代戲劇》、《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等課,反映甚佳。校方請他留下。同時,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漢堡大學也在聘他。比較之后,只有夏威夷大學同意他堅持用漢語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主張,加之夏威夷大學條件較好,這里四季如春,風景如畫,便就此扎下根來。

羅錦堂先生著《中國古代文學》
在夏威夷大學三十年間,羅錦堂先后完成了《古代中國文學史》、《元人小令分類選注》和《英譯元人小令百首》,以及大量的學術論文。其中學術價值最高、社會反映最好,又最能代表羅的學術水平的,則是近五十萬字的《錦堂論曲》。
著名元曲專家鄭騫先生在本書的序中寫道:“予嘗謂戲曲寫作為我國古典文學較弱之一環,而戲曲研究則為治文學史者新辟之研究領域。正因前人為之者少,故后人可耕之園地甚多。錦堂酷嗜詞曲,鉆研不輟,至今二十余年,其寢饋于斯者不可謂不久。有積于中,必發于外。此二十八篇蓋即錦堂多年蘊蓄之發于外者。君正在盛年,復稟勤敏之姿,踏實著力,來日方長,則此論曲一集,謂之為‘云程始軔’,亦未嘗不可也。”
廣州南華工商學院教授牛先民先生評價說:“如果說,他早年的部分著作和譯著是在傾聽祖先的腳步聲,那么《錦堂論曲》則是在同祖先對話,為祖先說話了。這本洋洋灑灑的大作,古今中西,涉獵之廣,觀點見解之獨特,學術和知識性相揉之妙,文字之飄逸流暢,均為學術界所推崇。”
現略舉書中觀點,以求管中能夠窺豹。
在《中國人的戲劇觀》里,羅錦堂用一副聯語來總結人生和戲劇的關系:
人生如戲劇,或君臣,或父子,或夫婦,或朋友,仔細看來,無非生旦凈丑;
戲劇如人生,有貴賤,有榮辱,有喜怒,有哀樂,曲折演出,不外離合悲歡。
據此,他認為,“中國人的戲劇觀”,也就是中國人的人生觀。
在《元人雜劇論略》中,羅錦堂提出了元雜劇興盛的原因有四:文體本身的發展,科舉制度的廢除,社會環境的需要,民族壓迫的刺激。
在《元人雜劇之分類》中,他將凌亂的現存元人雜劇歸納成歷史劇、社會劇、家庭劇、戀愛劇、風情劇、仕隱劇、道釋劇和神怪劇等八大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