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進入“打折季”
2014年全年藝術品拍賣已交完成績單,雖然距離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的權威資料出籠還有一段時間,但根據排名最前端的五大甩賣公司的公告數字,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判斷:2014年藝術品拍賣仍承襲2012年以來的成交量下降態勢,逐級下探,并未見底,而縮量之后,價格打折的現象也屢有發生,這在往年是不多見的。
擠去泡沫,名家作品降價
根據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這五大公司公告的資料,我們看到,2014年秋拍,五家公司的成交數字均比春拍有所下降,與2011年春拍市場最高峰時的資料相比,更下降了46%。
連年縮量之后,原本堅挺的價格似乎也有點扛不住了。2014年,雖然也有明代雞缸杯、唐卡之類的天價拍品奪人眼球,但價格低迷卻是不爭的市場主旋律。以2011年時的市場領頭羊張大千、齊白石作品為例,張大千作品的平均成交價格指數,已經從2011年每平方尺101萬元的最高值,下降到如今的49萬元;齊白石作品的價格指數,也從每平方尺125萬元最高值,下降到76萬元,降幅明顯。更為明顯的例子是目前所知徐悲鴻只畫過兩套的《動物十二生肖》冊頁,一套是畫給前妻蔣碧微的,2004年拍出880萬元,2007年再次上拍,拍出7280萬元;另一套是畫給女學生張倩英的,2014年第一次上拍,結果以4600萬元被劉益謙拿下。一樣的題材、尺幅,價格回落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拍賣公司還是認為這個價錢在今年市況中屬于不錯的。
龍美術館王薇館長去年也拍得一件油畫,2013年時估價120萬-150萬元流拍的,去年她86萬元就拿下了。談到類似甩賣、打折現象時她表示,的確有些藏家買了藝術品之后,碰到一時缺錢,急于出貨,市況不好,只能打折賣了。
藝術市場迎來“打折季”,盡管過程并不讓人開心,但擠去了泡沫。
清淡的日子,就怕熬不過
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老總胡妍妍也承認,高峰(2011年)過后,市場的確面臨許多不太確定的地方,2014年,嘉德沒有過億的明星拍品。
但是,這樣清淡的日子,作為老牌拍賣公司似乎并不陌生。胡妍妍回憶道,2009年初的時候,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大家都覺得要過苦日子了,但經過2009年的春拍,大家發現好像對中國經濟沒多大影響,于是2010年至2011年間,中國藝術品市場就進入一個瘋狂的億元時代,那時是買賣兩旺。但從2012年開始,市場一下子就走緩了,雖然也不乏黃賓虹《南高峰小景》那樣拍到6000多萬元的突如其來的高價拍品,但市場明顯更成熟了。
胡妍妍認為,在資金流動性不強的時候,拍賣公司就更要多做功課,她預計,會有拍賣公司熬不過這輪清淡日子。
市況不佳中,書法成亮點
市況不佳的基本面里也有亮點,比如書法。連續辦了幾場書法專場拍賣后,北京匡時拍賣公司老總董國強對書法市場的信心越來越強。他說,買家對于書法精品的認同度和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現場幾乎無漏可撿,多件拍品是以超過最高估價的價格成交,并且有王鐸、文征明、康熙的4件書法作品能突破1000萬元,啟功先生的一副小對聯能拍到241.5萬元。
董國強認為,書法市場在最近10年里走勢好于繪畫,而且在最近的3年市場調整中,書法還在逆勢上漲。
對于藝術市場“崩盤”的言論,董國強并不以為然,他說,有的人僅從幾件天價拍品的成交價是否合理、付款是否及時等就預言市場要“崩盤”,不足為據。預測市場前景最簡單的方法,還是要看供求關系。就看2014年,中國藝術市場供不應求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而資深行家的積極參與更表明這個市場仍有利可圖。
行家出手,預言市場見底
2011年的藝術市場瘋狂,是由企業界游資以及藝術基金、信托產品快速入市而造就的,瘋搶的結果是天價迭現、行家被擠出市場,只能作壁上觀。而今,隨著藝術基金退燒、行業規范加強,市場正在往理性的方向回歸,一些行家又陸續回到市場中來紛紛出手,書畫里的二三線名家以及一些低估值品種得到重新估值,就是市場即將見底的信號。
中國藝術品市場21年來,前十幾年的行情,也都是通過行家們的不斷理性介入而慢慢抬升的,市場的未來有望延續這一理性走勢。有人還預言,藝術市場與股市在資金面上有一種反向規律,2006年至2008年股市大牛后,進入大熊市,而藝術市場就是從2008年開始進入3年大牛市的。那么未來,從股市中退出的資金能否再度讓藝術市場重新燃燒,的確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2014藝術品市場:求新求變新形態
- ·下一篇文章:藝術圈年度“余震”最強的九大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