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十三)
【主編導讀】/韓賓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將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后,引發讀者廣泛熱議好評和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軍報軍網、央視網、光明日報、中新社、中青報中青網等軍內外權威媒體關注推介。


(張明剛,男,漢族,湖北隨州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陸軍少將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為“火線優秀共產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為軍官)
該書由“理論之光”、“軍營之聲”、“心靈之窗”三卷組成,收錄了作者張明剛從軍40年來公開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新聞作品、文學作品183篇、55萬字。這些文章,有30多篇獲獎或被選為教學范文,部分文章被網絡平臺轉載百余次、瀏覽量超千萬。
2022年10月,該書首版問世后,受到鐵凝、邵華澤、孫曉云、孫繼煉、徐貴祥、樊希安等我國當今文壇大家泰斗高度評價和廣大讀者喜愛。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時間,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超過12萬本。2023年2月,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人民出版社會同作者張明剛,共同向全國一千余所高中贈閱一萬余本《軍履回望》,受到全國廣大青年師生的熱烈歡迎。

【學習摘記】/王振存
張明剛 《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晚霞滿天”板塊之《 老紅軍老八路情系災區 》
(本文原載《解放軍報》1998 年 8 月 21 日頭版,新華社播發通稿,《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主流媒體采用)
編者按:
親愛的《學友周報》讀者朋友們:
2023年11月,本報連載了《軍履回望·理論之光卷》中的【十論寫作】板塊,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包括中國新聞網、中國軍網、強軍網軍委機關網、中華善德網在內的50多家媒體跟進轉載;眾多學友尤其是作者親朋好友紛紛在朋友圈跟進轉發;廣大讀者朋友很是喜愛,跟進學習,好評如潮……偶有連載遲發,便有學友垂詢敦促,媒體與讀者良性互動、互促,成為熱點。許多讀者還表達了連載《軍履回望》全書的強烈愿望。
編輯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軍履回望》 之所以產生如此積極、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是因為這本書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頭、隨時拿來學習參考的新聞教科書,更是一部能夠啟迪思考、激發人生奮斗動力的心靈指導書,為人做事作文皆可參考,確實是近年來我國圖書市場上非常難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決定,從第十一期開始,本報將繼續以【學習摘記】形式連載《軍履回望》。具體是,按該書編排順序逐篇進行,自序言開始,至后記結束。連載時,前后分別設【主編導讀】【社長點評】欄目,不定期開設【讀者感言】欄目(選發學習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務大家。
來吧,朋友!讓我們跟隨三位文壇大家的筆端,一起走進《軍履回望》,去探尋成人成才成長道路上的成功“秘訣 ”吧!
《軍履回望》,誰讀誰受益。
老紅軍老八路情系災區 *
連日來,全軍和武警部隊干休所工休人員在老紅軍老八路的帶動下,紛紛慷慨解囊,為災區人民獻愛心。截至今天,全軍和武警部隊干休所工休人員共為災區捐款 1726.1 萬元,捐獻衣被 22.2 萬件,捐獻藥品價值 3 萬余元。
此次捐款范圍廣,行動快,數額大。全軍 1093 個干休所和各單位待安置的老干部都捐了款,捐款千元以上的老干部有 2687 人,捐衣 50 件以上的有62 人。總政蓮花池干休所離休干部林淑華、總參二部北京干休所離休干部楊崇山各捐款 1 萬元,沈陽軍區司令部第三干休所離休干部馬興惠捐款 1.5 萬元,北京軍區 254 醫院離休干部齊雪江捐款 3 萬元。成都軍區后勤部昆明西站第一干休所全體工休人員捐款 20 萬元。
許多老干部捐款情節十分感人。8月18日去世的江蘇省南京軍分區老干部閻瑞山,17 日晚以臨終遺囑的方式讓家人為災區捐款 3000 元。身患癌癥的山東省軍區泰安第一干休所老干部李達玖,子女下崗,家中生活相當困難,但他堅持捐款 1000 元。廣州軍區后勤部桂林白巖山干休所 84 歲老紅軍張耀,自家被洪水浸泡,損失嚴重,但他說長江災區的群眾比他困難更大,堅持捐款1200 元。
來源:《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

【讀者感言】/王振存
讀《軍履回望》我倍感親切
作者 王振存
品讀《軍履回望》,使我往事歷歷在目,心中熱血沸騰,我們在軍中的學習、工作、生活不就在“三卷”的描述之中嗎?為此,我對作者首長在敬佩之外,又增添了一種格外親切之情。
一、讀《軍履回望》,我品出親人“味道”
視老干部如親人。《軍履回望》二卷“軍營之聲”中“宏觀視野”、“晚霞滿天”、“深度報道”的篇篇文章都飽含著黨和人民對老干部的親切關懷,句句話語都滲透著機關首長對老干部、老干部工作者的關心愛護,條條目標、任務、措施和辦法都在推動著干休所的全面建設。作為多年的老干部工作者,我對這些溫馨話語諄諄教導和一些要求、標準是多么的熟悉和親切呀!如:“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愛心、誠心、細心、耐心”;“政治空氣濃、團結互助好、服務質量高、生活環境美、有良好道德風尚的老干部之家”。如今回念這些經典語言,回憶明剛將軍在原總政機關為全面推進干休所建設的顯著業績,再品讀《軍履回望》之后,更深深地體會到老干部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樣,離不開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執行和統領老干部工作的首長和機關同志的謀劃指導和辛勤付出。
二、讀《軍履回望》,我在愉悅中受益
只舉一個例子。比如:《零點哨位》這篇文章就有這樣一段描述:“此時此刻,普天同慶。全國各族人民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或舉杯暢飲,或訴說親情,或欣賞“春晚”的精彩節目……
在這樣的時刻為祖國母親和十億親人站崗,我在欣喜和激動中,感到無比的幸福、無上的光榮。”
“此時此刻,我看見夜空中的鵝毛雪花,在北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然后悄然飄落;我聽見呼嘯的北風,象一個龐大的管弦樂隊,奏響了春天的序曲。雪花呀,你是在用優美的舞姿喜迎新春嗎?北風呀,你是在用動聽的音樂祝福我們嗎?……”
“啊,哨所除夕之夜的神韻是那樣的奇妙!”
讀了這段情景相融的敘述,我仿佛就像聽一曲美妙的音樂一樣,抑揚頓挫、優美動聽、令人賞心悅目。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革命軍人的胸懷和擔當,不懼艱難困苦,以苦為樂的革命精神。此時,一種對邊防軍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向邊防軍人學習!向邊防軍人致敬!
三、讀《軍履回望》,我激情滿懷
1、作者明剛將軍在《“龍”的晚會》一文結尾中敘述:“王龍的話被刺耳的炮聲淹沒了,于是,指戰員們龍一樣飛向陣地……”。“炮聲”“老山前線”,這刺耳的字句激起了我一段難忘的記憶……1979年2月,我入伍已近滿十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司令部機要科工作,當南疆邊境反擊戰打響之后,我們雖在后防,但部隊已進入到緊急戰備狀態。我們機要科當然也不例外,處在體系一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機要科全體同志群情激憤,不分晝夜,奮戰在第一線,隨時保證上下左右信息暢通……記得當時,我仿佛看到鐵流滾滾開赴前線的將士們;耳邊常常響起前線隆隆的炮聲、將士們舍生忘死的廝殺聲……。我心想,前線將士面對的是流血犧性,我們面對的高度緊張、不眠之夜和“累、苦、困、乏”又算得了什么?我們在老科長黃子清、主管業務掛帥領導邵迺揚的帶領下,全員同志團結一致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我們的出色表現,受到上一級首長和業務主管機關的表揚。
2、這兩筆“數字”,勾起了我一段難忘的回憶。明剛將軍在軍營之聲“老紅軍老八路情系災區”一文中講到:“全軍和武警部隊干休所工休人員共為災區捐款1726.1萬元”;“捐款千元以上的老干部有2687人”。
那是1998年入汛之后,長江流域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花江流域嫩江也出現超歷史記錄的特大洪水。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戰,取得了抗洪搶險的偉大勝利。為支援抗洪救災第一線,全軍老干部系統組織了這次捐款。明剛將軍在文中通報表彰了積極踴躍捐款的老首長老領導。在這次捐款中,我們所的工休人員也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踴躍參加捐款捐物,其中千元以上的也占到一定比例。老首長李喆珠老伴有病臥床,兒女們收入不高,在家境困難的情況下非要捐上1000元錢。
也許我們參加了這次有意義的活動,今天讀到明剛將軍這篇報道倍感親切。對那些舍小家顧國家為人民的老紅軍老八路十分敬佩。感謝明剛將軍在《軍履回望》中收集了包括我們工作情況的歷史資料。
作者:王振存 北京市海淀區軍休干部
【社長點評】/王洪平
《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中的“晚霞滿天”板塊,其中記載了老紅軍老八路對災區的深情厚誼。文章描述了全軍和武警部隊干休所的工休人員在老紅軍老八路的帶領下,積極為災區捐款捐物。他們的行動迅速、捐款數額巨大,表現出了對災區人民的深切關懷。
文章中提到,捐款活動得到了廣泛的響應,捐款者包括了1093個干休所和各單位待安置的老干部。其中,捐款千元以上的老干部有2687人,捐衣50件以上的有62人。一些具體的例子也被提及,如總政蓮花池干休所的離休干部林淑華和總參二部北京干休所的離休干部楊崇山各捐款1萬元,沈陽軍區司令部第三干休所的離休干部馬興惠捐款1.5萬元,北京軍區254醫院的離休干部齊雪江捐款3萬元,成都軍區后勤部昆明西站第一干休所全體工休人員捐款20萬元。
文章還特別提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如江蘇省南京軍分區老干部閻瑞山在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家人為災區捐款3000元。山東省軍區泰安第一干休所的老干部李達玖,盡管自己身患癌癥且家庭困難,仍然堅持捐款1000元。廣州軍區后勤部桂林白巖山干休所的84歲老紅軍張耀,盡管自家也遭受了洪水的嚴重損失,仍然堅持捐款1200元,表示災區的群眾更需要幫助。
這些故事展現了老紅軍老八路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即使在和平時期,他們仍然愿意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本期王振存的讀者感言說,在《軍履回望》這部作品中,張明剛將軍通過文字傳達了革命軍人的英勇與擔當,以及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無私奉獻。書中的描述,如“王龍的話被刺耳的炮聲淹沒了,于是,指戰員們龍一樣飛向陣地……”生動地描繪了軍人在戰爭中的英勇無畏,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緊張激烈的戰場,感受到戰士們的壯志與豪情。
讀者王振存的感言中提到,自己在讀到這些文字時,被激起了對過去戰爭歲月的深刻記憶。他回憶起自己在1979年南疆邊境反擊戰期間的親身經歷,雖然身處后防,但同樣感受到了戰爭的緊張與殘酷。他所在的機要科在戰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全體同志團結一致,確保了信息的暢通無阻,他們的出色表現得到了上級的表揚。
此外,王振存還提到了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間,全軍老干部系統組織的捐款活動。在這場自然災害面前,老紅軍老八路們再次展現了他們的無私精神,紛紛慷慨解囊,為災區捐款捐物。他們中的一些人盡管自身生活并不寬裕,但仍然堅持捐款,表現出了對國家和人民深深的關愛。
這些故事和點評展現了革命軍人無論是在戰爭還是在和平時期,都始終堅守著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與擔當。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尊敬。向邊防軍人學習!向邊防軍人致敬!
- ·上一篇文章:丁再獻骨刻文清明節撰聯
- ·下一篇文章:【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