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美術館革新:擴建設施應付激增的游客

廉價航空盛行與新興經濟體快速壯大,使造訪法國的游客人數暴增,也讓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及美術館求新求變來應付人潮。
法新社報導,位于法國巴黎的羅浮宮每年吸引將近1,000萬人前來參觀,比倫敦大英博物館的700萬名游客還多,也高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600萬人,而這點令羅浮宮館長馬堤內(Jean-Luc Martinez)相當苦惱。
他表示:“羅浮宮當初是根據500萬名游客量所設計,但過去3年來每年游客量都超過900萬人。”
馬堤內為了因應游客量暴增而提出“金字塔計畫”,目標在明年中前重新設計售票窗口及參觀動線。他表示:“假設博物館無法照顧到游客需求,怎能期望大家在欣賞名作時獲得美好經驗并加以流傳?”
凡爾賽宮擴建游客設施
位于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也是外籍觀光客造訪巴黎時的必游景點之一,也因此每年參觀人數高達1,000萬人,使管理單位決定利用宮殿旁2,700平方公尺的空地來擴建游客設施。
除了擴充空間來容納更多人潮之外,腹地有限的博物館及美術館選擇延長開館時間來分散人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及現代藝術博物館自2013年起,將開館時間改為每天開放,而法國政府也要求羅浮宮、凡爾賽宮及奧塞美術館效法。
馬堤內對此表示:“重點不在做得更多,而是要做得更好。”奧塞美術館館長柯吉佛(Guy Cogeval)則認同美術館的當務之急是滿足每年350萬人的游客量。
柯吉佛表示:“人潮控管是最令我頭大的問題。我們試著將人潮分散到美術館各角落。”
此外,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及羅丹美術館也比過去更重視餐廳及禮品販賣部等周邊設施,因為許多游客都是一早入館后便待上一整天,因此館內休息空間也成為參觀體驗的重要一環。
專門經營博物館餐廳的法國公司Elior Concessions主管卡馬堤(Jean-Francois Camarty)表示:“各國博物館彼此競爭,如今連館內餐廳也成為博物館的評比項目之一。”
以巴黎布蘭利碼頭博物館為例,館內除了設有平價咖啡廳滿足一般大眾,也有套餐價格50歐元(約55美元)起跳的高級餐廳,讓愿意消費的游客能一邊欣賞窗外巴黎鐵塔一邊用餐。
全球化不僅吸引愈來愈多外籍游客參觀法國美術館,且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快速壯大也造就大批來自中國及其他非歐美系國家的游客。這些游客通常對館內名作的史地背景較為陌生,也使得館方重新思考導覽方式。
過去8年來擔任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塞班(Alain Seban)表示:“我們至今還在學習這波多元化趨勢所帶來的課題。”
參觀民眾年齡層大幅下降
以羅浮宮為例,到訪旅客中有70%是外籍旅客,而凡爾賽宮游客更有多達80%是外籍人士,且其中以中國游客為大宗。此外,游客年齡層也較以往大幅下降。奧塞美術館的游客有30%是26歲以下的年輕人,而羅浮宮更有多達半數游客不到30歲。
為了滿足不同國籍與年齡層的游客需求,不少法國美術館開始推出多國語言版本的導覽應用程序,讓游客能事先下載到行動裝置,方便有心人士在行前先了解各項作品的背景知識。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天青釉瓷長期占據審美高峰有其必然性
- ·下一篇文章:2015,藝術品電商界的黑馬——竹蘭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