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時期的漢字書法

白居易詩 市河米庵
近日,在奈良教育大學的教育資料館內舉辦了為期5天的“江戶時期漢字書法展”。本次展出了90余件江戶時期(1603—1868)的書畫作品,其中多為奈良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書法系副教授谷川雅夫珍藏的藏品。
本次展覽既有號稱“江戶末期三筆”的市河米庵(1779—1858)、卷菱湖(1777—1843)和貫名菘翁(1778—1863)的作品,也有書畫家池大雅(1723—1776)、賴山陽(1780—1832)的作品。此外,還展示了鮮為人知的書法家如蒔田必器(1737—1801)的作品,關于其作品后世并沒有太多的記錄,但實際上他的楷書書寫工整,格調十分高雅。
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戶幕府,自此江戶時代存續了260余年。當時庶民的孩子們在被稱做“寺子屋”的教育機構接受初級教育。日本大力推廣這一機構,使得特權階級以外的孩子們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江戶時代普通群眾具有相當高的識字率。與平安時代流傳至今的書法作品大都為京都的貴族和僧侶所寫不同的是,江戶時期的書法作品并不局限在一個地區,而是遍及全國。可以說,在日本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像江戶時代一樣在全國各地都有如此豐富的書畫創作群體。其他時代只留存下來一些名作,而江戶時代距今不過400年,就可以找到許多可資鑒賞和學習的作品。只通過流傳下來的文獻其實并不能了解某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但從江戶時代留存下來的許多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切實感受到當時文人和書畫家的部分生活狀態。
之前很多人認為江戶時期的書畫作品多為文人、書畫家所作,而其他人的作品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因此,主辦方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那些鮮有露面機會的作品獲得展示,并以此為契機引起公私機構的保存和收藏意識。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