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藝術家 別被市場綁架

院校到機構、畫廊、拍賣行……近兩年,國內年輕藝術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扶持。 又到畢業季,各大美院的學生畢業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藏家、機構、媒體紛紛參與其中,規模和聲勢一屆高過一屆。原本是展示學習成果的展覽正逐步演變成一場場熱鬧的博覽會,而喧囂的背后則反映了中國藝術院校與市場的對接——不遺余力地推薦學生作品,讓他們離職業藝術家更近一步。事實上,從院校到機構、畫廊、拍賣行……近兩年,國內年輕藝術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扶持,在很多專業人士眼中,今天對年輕藝術家而言是一個“太幸福”的時代。那么,年輕藝術家還需要什么,該怎樣在現有的藝術生態下生存發展?
最好的時代:青年藝術項目層出不窮
“這幾天都要被央美的‘畢業季’刷屏了。”在日前舉辦的“匡時匯”論壇上,談論起這個話題,與會者心照不宣地笑了起來,“大家都在從各方面努力,推動年輕藝術家的發展。”
“現在是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好時代,”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中心總監馬學東表示,“前些天,我們去川美考察,看到學校幫助年輕藝術家做的虎溪公社,房租非常便宜,畢業了的學生也可以申請駐留計劃,旁邊還配有為年輕藝術家提供的創業場所。”對比國內目前的藝術生態,馬學東說,國外年輕藝術家的生存環境很惡劣。“我們參觀國外一些大名鼎鼎的藝術區,藝術家的工作室只有十幾平方米,衛生間、廚房是公用的,讓我們很難想象,而在北京黑橋,隨便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都一兩百平方米。”
“現在,全世界的年輕藝術家都非常羨慕中國的年輕藝術家——有那么多的平臺、項目、展覽活動……在支持他們,幫助他們。當然,國外也有成熟的藝術品基金會去做這些事情,但相較而言,國內各種幫扶年輕藝術家的項目,以及幫扶的體制、機制都更完善,國外也鮮有這樣大體量的支持。”青年藝術100總監彭瑋從多次的國際交流活動中得到這樣一個反饋——中國的年輕藝術家很幸福。她用“慘烈”兩個字來形容國外年輕藝術家的生存狀態。“在英國,我們看到一位藝術家的工作室,這個‘房間’白天只是一個過道,需要把床折起來保證通行,晚上才能放下床睡覺;德國、韓國的情況也一樣。”在彭瑋看來,國內年輕藝術家需要抓住好的時機,擺正心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專心從事創作,就會形成健康良性的發展。
“國內年輕藝術家的入門條件要比國外好很多。”常青藤計劃創始人姜大方也坦言,他表示,最初想到創辦常青藤計劃,是為了“開門見山”——在學生畢業還未走入市場時,為他們提供一個機會,讓外界提前看到里面的場景。“我們希望起到一個紐帶和放大鏡的作用,摸索出一套相對成熟的年輕藝術家發展規律,從而讓整個藝術生態鏈更趨完善。”而類似的比較知名的扶持項目國內有不下十幾個。“中國年輕藝術家需要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彭瑋表示,國外藝術家的生存環境相對惡劣,導致他們在藝術創作上更加刻苦,心態和觀念也更為積極樂觀,青年藝術100目前在推動與國外的雙向交流,就是希望借此讓國內年輕藝術家學習到國外的榜樣力量。
非理性的定價:市場是把“雙刃劍”
各種項目、展覽層出不窮,一方面表現出了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另一方面反映出藏家在隨著市場的發展慢慢進行學習,調整自己的觀點;而年輕藏家的崛起則將推動藝術品市場進一步規范化和標準化。那么,年輕藝術家應當如何面對當前的好時代?
對此,青年藝術家盧征遠認為,當下的環境,無論是院校、媒介平臺,還是藝術機構都對青年藝術家表示出了強烈的興趣,從推廣、宣傳的角度來講是極好的,但作為青年藝術家,更應保持警惕,要讓自己的藝術創作回避一些喧囂和熱鬧,從而做到不被市場“綁架”。“市場是把雙刃劍,年輕藝術家要小心被市場的浪潮掀翻。”盧征遠說。
而談到市場,大家最關注的一點莫過于價格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國內年輕藝術家作品價格偏高,不夠理性,很多年輕藝術家將畢業作品賣出的價格當成自己藝術生涯的基礎價格,有時是國際藝術品市場行情的幾十倍、幾百倍。姜大方認為,國內藝術家的入門門檻沒有那么高,也具備成長度,但很多作品的價格不合理。“很多初次接觸藝術品市場的青年藏家愿意買年輕藝術作品,他們首先是喜歡,然后才會形成投資概念,價格定得偏高就將很多人拒之門外了。”在他看來,年輕藝術家要把握自己的收藏群體,讓作品價位更趨向合理化。“不要忽略任何一個走過來關注你的人,這都釋放出市場的信號,年輕藝術家要回歸理性,把價格降下來,讓更多藏家進入這個體系中。”
“我問過很多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是怎樣定價的,一些是相對理性的,但更多的是說,我同學這個價格,我覺得我們的作品差不多,或者我的好一些,所以就高一點。”姜大方的話也得到其他人的共鳴。“這一點我很有體會,以英國的圣馬丁藝術學校為例,他們每年的畢業生作品平均價格在1000英鎊,是比較低的價格。而國內年輕藝術家作品定價偏高的原因是缺乏橫向的比較。”在馬學東看來,中國當代藝術是比較有創造力的,時代的變化也給藝術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的客觀環境,但年輕藝術家整體比較缺乏橫向關注和縱向了解。“比較這種定價方式是沒問題的,但需要更宏觀的比照,更重要的是對自己作品價值的定位。”
別辜負時光: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
“現在展覽很多,但大多數是泛泛而談,很難深入個體創作。”盧征遠坦言,國內藝術家雖然起步的硬件設施比較好,但軟件包括積淀、構建和創新性方面需要得到提升。“并不是年輕藝術家就意味著有活力,相反,很多年輕藝術家表現出了老態,這是很可怕的。”怎樣才能真正有活力?在他看來,“年輕”兩個字,需要體現在創作狀態、創作方向上,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創新。“能不能有一些刺激的聲音、打擊的聲音,而不是對年輕藝術家一味地鼓勵?”在盧征遠看來,藝術家需要聽些逆耳的話,才能保持長久的創新狀態。
“國際平臺對中國藝術家作品的認可度是存在一定意識形態問題的,但不可否認,國內藝術家也要從自身去找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姜大方建議,年輕藝術家首先要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去堅持,讓自己的作品在市場上有更強的競爭力。盧征遠也表示,年輕藝術家需要一種偏執的固執,要明白藝術創作實際上是忘掉藝術在進行創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不能太過謙虛,一味師古,更要有種逆襲精神,把自己的才華和想象力展現出來,同時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使自己有持續的藝術創造能力。
策展人宋洋則建議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單純一點、智慧一點。“所謂單純,就是藝術家在生活最困窘的時候最容易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畢加索、梵·高、村上隆莫不如是,舒適安逸的時候很難自我突破,這也是人性使然;而智慧就是,藝術家要成功,不是單純賣幾張畫,而是需要提高綜合素養。”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莫斯科企圖成為下一個世界藝術中心
- ·下一篇文章:雒樹剛:藝術基金要成藝術發展的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