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拍賣牛氣沖天:海外拍場屢創佳績
近期,股市行情十分火爆,并帶動了書畫拍賣市場“牛”氣沖天。這里的“牛”氣沖天,不僅是指書畫拍賣市場行情走高,更是與“牛”有關的書畫作品受到市場追捧。
書畫市場與“牛”共舞
在北京匡時的春拍中,齊白石在1937年創作的《放牛圖》,估價800萬至120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2012.5萬元,而買家就是今年在股市中叱咤風云的劉益謙。而在即將于6月28日舉行的上海工美的春拍中,項圣謨的《臨韓晃五牛圖》無疑將使市場更加興奮。
項圣謨的《臨韓晃五牛圖》曾為上海博物館古代書畫藏品,上博入庫編號為:50806.。項圣謨此卷雖無款而有印,除手卷拼紙接縫處有項氏各印四枚外,卷尾亦加蓋“圣謨”、“孔彰”二印,因是其自玩之作,故未落名款跋文,也在情理之中,幸卷后有同時大鑒賞家李日華題跋,明確指為項氏手筆。
唐韓滉的《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末即在嘉興項子京家中。清初歸商丘宋犖,乾隆時征召入清宮內府,庚子之亂散出,為安徽吳紉陵廉價購得,上世紀50年代國家以6萬港元自香港購歸故宮寶藏。項圣謨為嘉興項元汴之孫,《五牛圖》在項子京家,故得以臨摹而有此卷。李日華與項圣謨、董其昌皆友,項圣謨善繪事,董其昌稱其“所謂士氣,作家具備,項子京有此文孫,不負好古鑒賞百年食報之勝事矣。”李日華贊項圣謨畫風“英思神悟,超然獨得”,是“崛起之豪”。對于此卷,李日華的評價是“毫末畢肖,深足尚也。”
項圣謨此卷,先后曾經吳江唐耕余,嶺南葉恭綽,義寧陳衡恪鑒賞,“朽者”一印為陳衡恪所鈐。《五牛圖》吳湖帆先生亦有一摹本,嘗拍賣于滬上朵云軒,吳氏此卷有自題云:“唐韓滉五牛圖真跡舊藏內府,光緒庚子役,為夷兵所獲,售于同郡吳氏。明項易庵有一摹本,今藏番禺葉氏,余得寓目,因假摹一本云。”跋中所謂“明項易庵有一摹本,今藏番禺葉氏”,所指即此卷。
書畫的題材對于其價值有著很大的影響,一件人們喜聞樂見的書畫作品,比那些冷門的品種更加容易受到市場的青睞,加上名家效應,其拍出天價的可能性更大。
名家力作牛氣沖天
除了齊白石在1937年創作的《放牛圖》,劉益謙在北京匡時春拍中,還以1.29億元拍到了備受矚目的國家一級文物“三宋”,其中《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以8050萬元刷新今春古代書畫最高拍賣紀錄;南宋《呂祖謙告身》、《司馬伋告身》分別拍出了2875萬元、2012.5萬元的成績。
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表示:2015春拍圓滿收槌,三個書畫夜場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成交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首次推出的古代繪畫夜場更是全數成交。從市場的整體形勢來看,藏家出價還是比較謹慎的,也反映出市場對高價位的拍品還是存有一定的壓力。今年春拍整體成績會比去年好,但并不能表明說市場已經走出了調整的狀況,回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澄道——古代繪畫專場”22件拍品共拍得1.94億元,成交率為100%。其中《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以6000萬元起拍,最終以8050萬元成交摘得專場桂冠,再次刷新今春古代書畫最高紀錄。此幅宋畫為清宮舊藏, 《石渠寶笈》第六卷著錄,在南宋末年經何夢然收藏,1922年被溥儀以賞賜溥杰名義盜運出宮,后流往國外,顛沛70余年后重回故土,甚為可貴。沈周、文徵明《釣雪圖書畫合璧卷》以1000萬元起拍,叫價至1100萬元后,直接叫到1500萬元,經20多輪競逐后,最終以4082.5萬元成交。王鑒《溪山仙館圖》以700萬元起拍,最終以1000.5萬元成交。
“澄道——近現代繪畫夜場”推出56件近現代書畫精品,總成交額達到2.53億元,成交率87.5%。其中,6件拍品超過千萬元,15件拍品超過五百萬元。石魯《桃妮》備受藏家關注,多番激烈競價后以2185萬元成交,摘得本場桂冠。張大千《琵琶行詩意圖》1587萬元成交,傅抱石的兩幅人物題材畫作《武則天》和《湘夫人》也分別以1322.5萬元和977.5萬元高價成交。任伯年《花鳥三屏》和黃賓虹是《春江歸棹》也分別拍出1265萬元和1085萬元。潘天壽作于1964年的《翠石雙雀》以943萬元成交,超最低估價5倍之多。
海外拍場屢創佳績
巴黎佳士得亞洲藝術專場于當地時間6月9日上午舉槌,場面極為火爆。該拍賣專場呈現了來自法國藏家杜柏秋先生舊藏,法國貝熙業大夫 (1872~1958) 舊藏,法國波爾多ALEXANDRE NICOLAÏ先生舊藏(1864~1952),洛克菲勒家族康熙童子珍藏歐洲私人藏家珍藏,歐洲藏家珍藏等272件精致拍品總成交額達19298075 歐元,其中清顧銓(款)五百羅漢圖 手卷以5585500歐元奪魁,明 杜瓊(傳)仿荊關寒山行旅圖,估價8000至12000歐元,成交價為30.15萬歐元(含傭金)。
在資本市場“如魚得水”的劉益謙,在海外拍賣市場上同樣“春風得意”。在今年第二輪的春季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劉益謙出手的藝術品再次成為了市場關注點。相比于前兩年同類藝術品的價格,此次劉益謙競拍到的價格簡直可以說是“白菜價”,也難怪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劉益謙“撿漏”了。
在香港佳士得的拍賣會上,劉益謙以500萬港元的落槌價購買到了傅抱石的山水,350萬港元競拍到了傅抱石的人物;1400萬港元競拍到了錢維城的手卷。在香港邦瀚斯的春拍中,以3100萬港元的落槌價競拍到乾隆御題王翚十開冊頁。
雖然在中國嘉德春拍,書畫拍品的億元天價再現,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經過了前些年的“瘋漲”之后,中國書畫市場的調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一系列不規范的事情,已經大大挫傷了市場的信心。正如劉益謙在其微信上所表示的,在海外你相對是跟買家在競拍,在內地卻可能是個沒誠信不付款的競拍,再加上一幫偽專家指指點點,這樣的市場有吸引力嗎?
人們之所以會為一件藝術品支付天價,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其中凝聚了人類窮盡整個時代而不能復制的大美。價格的形成原因又并非這么簡單,黃金有價,珠寶有等級,畫卻每張都不一樣,初入此行,仿佛霧里看花,對于花費數百萬元收藏一張“紙”的行為,完全無法理解。在藝術品市場火爆的時候,許多新入這個行當的藏家,往往會不惜重金,因而使得書畫價格往往會一飛沖天,但是當市場出現回調的時候,這些藏家又會失去信心,即使一些精品價格已經是“白菜價”了,也不愿意出手,這也是讓劉益謙能夠在今年中國香港春拍中“撿漏”的重要原因之一。
撿漏,既是收藏者一生中最大的追求,最難能可貴的享受。但如何對待撿漏,如何克服撿漏心理對自己造成的某些障礙,是一個藏家是否成熟的標志。要學會理性收藏,憑著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去“撿漏”,這才是一個理性的行為。在一些人看來,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價格購買一幅書畫,似乎不是屬于“撿漏”范疇了,但是劉益謙的出手讓我們看到了,“撿漏”與價格的絕對值無關,而是與相對價格有關。只有對于市場以及作品本身的價格都非常熟悉,才有可能發現市場機會,同時還要擁有過人的膽識,才能最終將藝術品收入囊中。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