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電商:從店商到電商的瘋狂又合理
市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與時俱進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市場能否蓬勃發展在于是否遵循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如今,電商的蓬勃繁榮有其必然性。互聯網迅速被普及發展是其一,電商能快速傳播被人熟知,很大原因是因為其以互聯網為載體,借助互聯網的優勢迅速“上位”覓得發展。再者,電商“便宜”,價格起點低的原因很好的迎合了消費者追求低價的心理訴求。年輕人是目前社會消費中的主力,電商恰好迎合了目前年輕人消費習慣以及消費方式的不同,自然與市場磨合出了一種新業態的發展。
國內首個藝術品手機拍賣APP問世
互聯網的介入讓不少藝術品拍賣APP如雨后春筍搬迅速發展。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自2014年10月15日正式推出藝術品“手機在線拍賣”業務,也標志著國內國內首個藝術品手機拍賣APP的問世。發展至今藝術交易中心一直秉持著,100%保真、杜絕假拍和拍假的誠信,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放心的藝術品保真拍賣平臺。
藝術品拍賣類APP,是移動互聯網取代PC端成為互聯網最主要介入口下催生的產物。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密集度極高的傳播下,藝術品在線拍賣開始初露矛頭,一展風采,但是藝術品拍賣類APP想要能更穩定的發展是絕不可能脫離傳統市場另辟蹊徑。
藝術品市場也從店商到電商開始轉變
藝術市場中,無論是畫廊還是拍賣行都是以實體店鋪的身份呈現,而實體店鋪最大的優勢在于滿足了消費者“眼見為實”的心理需求。但是實體店鋪通常有明確的地域根基,并且高端藝術品的明碼競價通常對于消費人群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為商家除了與時俱進,隨時適應消費者消費習慣以及消費方式的轉變,才是市場持續穩定發展的良久之際。藝術傳統市場的不景氣,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消費者習慣和思維的轉變,都讓不少藝術品店商逐漸消沉。轉型,也就成了必然。藝術品+電商,不僅是是一種新業態的發展,更是藝術市場與時俱進的創新。藝術品與電商的結合,以大眾消費模式的新理念貼近平民百姓,以親民的網購形式詮釋藝術品的新型購物方式。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率先提出這一大膽理念,一經推出便迅速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

傳統模式與電商的相結合,才是藝術市場長久發展良計
傳統藝術市場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者需求以及消費模式的轉變,這是電商突軍異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因為傳統藝術市場突然“遇襲”,而一股腦的將所有目光全部集中在藝術品電商身上,反而得不到發展預期效果,事倍功半。傳統藝術市場和藝術品電商就像是兩條發展模式,都是藝術市場中不可能單獨列出來的獨立體,其兩者相互的優勢卻能使得藝術市場更好的協調發展。
翰墨千秋藝術交易中心今年成立兩周余年,11月藝術交易中心APP全新改版上線,全面打造藝術品與畫廊、藝術機構相結合O2O的全新模式,開辟線上線下兩條渠道,既能滿足不同消費層的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同時還能滿足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囊括整個藝術市場的消費群體。
從店商到電商,藝術品一直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
線下要創新,線上要融合。店商和電商其實誰都不能夠代替誰,兩者互不干涉卻能相互彌補對方的缺點。傳統藝術市場如畫廊、拍賣行能夠借助藝術品電商平臺,展銷藝術作品,節約成本和精力還為藝術品新增了一條流通渠道。藝術品電商與傳統藝術市場的合作,店商“眼見為實”的宣傳能夠增加消費者的公信力,提高電商平臺的誠信度。根深蒂固的傳統藝術市場和如今風頭正猛的藝術品電商,并非一山不容二虎,而兩者的相互協調卻能使得藝術品市場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藝術品的傳統市場與電子商務之間,并非全然優點或缺點,其兩者間的互補卻能為藝術市場帶來更好的發展空間。傳統藝術市場早已根深蒂固,但是時代日趨進步,瞬息萬變的行業不可能停滯不前,新型的發展模式隨著時代的轉變而轉變,消費者亦然,只有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才能長久。
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心無掛礙一一劉燦銘書法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 ·下一篇文章:《李世苓國畫》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