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開放的心靈走入純粹--我讀李學明先生的人物畫
綜而言之,李學明其人其藝作為一個極具范式的文本,在當代中囯畫壇有著明顯意義。新時代要求藝術家的創造精神更為強烈,從美術教學的各個體系來說,各自一套成熟理論,也都有一定道理。李學明先生沒有刻意把自己歸結于哪家哪派,他以開放的心靈、謙虛的態度,廣納多方,自出機杼,以能完好表達“澄懷味象”“含道映物”“天人合一”的正大氣象為最高旨歸。在繪畫性上,他比“古文人樣式”的“筆墨之戲”多出細節,在反復的筆墨交疊處虛實互換、層次遞進、比例推敲非常明了,所以也大方得體;他又比學院派所追求的“技法嚴謹、理性構造”來得更為放松。他義無反顧地刪繁取要,以一當十,情之所至求其“筆精墨妙”“畫外有畫”,他相信,只要情感來得真實,筆墨虔誠,關于一些構圖關系的細微計較沒有必要,“氣韻生動”永遠至上。所以,他一直走在傳統經典程式的文脈當中。
因此,李學明的“筆墨之道”已甚明了,他始終是處在漸悟與修行的過程里。中國儒家精神所謂“克己復禮”“內圣外王”,向來文人士子欲“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要在“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上面修練功夫,還原生命的一份清凈與純粹,而這于時下看來竟變得如此困難而奢侈!李學明先生的精神取向正是對這一生命基礎的最好詮釋。在這個信息多元、信仰缺失、利欲熏心的環境中,我們太多人迷失了民族本根,被一系列“熱效應”“形式誘惑”沖暈頭腦。尤其精神領域里的“藝術家”,其賴以存在并崛起的因素便是對民族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再次審視、再次升華。李學明先生信念堅定,很快突顯出了他的亮色:無論是對圖式、內容進行更新,還是面對國際新主義新形式,必須立定中國的高級寫意精神來取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磨磚成鏡,悟后修行,就如畫里的閑叟真童“抱一、守一”,穿衣吃飯,神游清歡,一切自然。
精神守恒,形式自出,學明先生的藝術風格已然鮮明,筆性筆法澄明靈秀、樸素博雅,極具個人風范。他以單純的“古典符號”和現代人的“開放心靈”構建出輕松豐富、虛淡致遠的時代圖式,既驗證了傳統藝術精神之永恒,又彰顯出傳統藝術之包容與變幻的特性。就如蘇州的朱季海先生所說:“真正好的藝術在中國——中國的古老藝術,能把它們好好整理出來,是會震動世界的。”
所以,李學明先生的水墨世界、寫意精神給予了當代畫壇一個美好啟示,一份自信與肯定,他有功于當代,非常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作者系當代著名藝術評論家、畫家、藝術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