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根書第一人楊玉冰:用根之舞蹈 譜大地歡歌

2014的夏天,國民黨副主席、臺灣嘉義市市長黃敏惠,代表嘉義市政府,接收到一份令她欣喜萬分的贈品,這是一幅由杜娟花根制作的書法作品,四個蒼勁的草書“華夏同根”盤根豪放、錯節遒勁,其撇捺之間不見點滴翰墨,卻又古樸致雅。黃敏惠本是詩書潤養,修練書法之人,深知眼前的這幅作品,是中國書法形變意不變的難得佳作,慧眼識寶,欣喜難掩,在親手迎接這一饋贈之時,她禁不住細細撫摸,遠觀近視連聲贊嘆。之于政治之外的家國情懷,由這幅作品牽扯著黃敏惠以及饋贈現場的所有華人,同根生的文化基質,也由這幅字在那特殊的兩岸文化名士會聚的時刻慢慢浸潤開來。

就是這個夏天,中國書法的創新——根書,由一個人帶到臺灣、韓國、法國等崇尚象形文字,引領世界藝術潮流的國家,演繹出一個個關于中國文字象形的傳奇。這個人,就是襲一領布衣,坦然走上清華和北大講臺,以一堆殘根讓中國文字翩翩起舞的中國根書第一人楊玉冰。
走近楊玉冰,等于走近中國書法之美開辟的另一個領地,在那個回響著掌聲和贊嘆的空間里,我們看到了一個開天辟地者的幸運,而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世間確有一些人,他們的幸運像荷馬的詩篇一樣流暢,但這種幸運成功的果實,最終還要到他們的德性中去找原因。這一至理名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體驗,也承載著被歷史鑒證過的所有因果,楊玉冰的步步走向無不證明了先哲們的預言,從來有因才有果,天不會為大將生奇材,也不會無緣無故光耀一個教書先生!

川南,最是青潤碧綠的山水,滋養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性格,百年之前走出過郭沫若的嘉州,在很遠很久的月光下,還回蕩過一代書香蘇氏三杰的讀書聲,也許是這些文化巨匠靈秀通透的筆力引領,嘉州的人對于書畫的熱愛從泥里長出,拔節到郁郁蔥蔥。楊玉冰就出生在嘉州福地樂山下屬的區縣五通橋西壩鎮。自幼被崇尚耕讀文化的父親引領,楊玉冰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墨水和汗水交織的農耕與詩書的集錦。六十年代中期,身為家中長子的楊玉冰,為盡兒女孝道,遵從父親的旨意,十六歲就離開躁動不安的學校,回歸靜謐的田野,開始了自己的耕讀生涯。是學校先生對其書法習練的肯定和贊美,讓他在艱苦的勞作之后,以靜靜地臨摹作為獎賞自己的休閑,那昏黃的燈下一筆一畫的工整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聰明伶俐加上一手好字,十八歲的楊玉冰在修建沫江堰的過程中從勞力變為勞心,之后一支毛筆成就了他走上教學的課堂,走向校長的崗位,然而,真正為他打開藝術殿堂大門的,還是家鄉茂密叢林中深藏的寶藏——根。
根,是植物和土壤揉和在一起的自然精靈,借根的天然造型,打磨雕塑成符合人類審美的藝術作品,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1982年出土的戰國時代根藝作品“辟邪”就證明了“根”在中國,很早就擔當著生存工具之外的另一個功用,即于審美中轉達人類的文化訴求。盡管根用天姿卓絕的性命愉悅了人類的眼睛,但根藝作品鼎盛時代并不久遠,這門技藝在明清時期走向頂峰,又于清末慢慢消匿于茫茫人海。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根藝再露頭角時,就與楊玉冰結下了奇緣。

上世紀80年代初,擔任小學校長的楊玉冰業余的愛好就是鐘情花草盆景,一次料理自己小花園的時候,楊玉冰無意中挖到了一枝形似小鹿的樹根,由于在花鳥雜志上看過關于根藝的報道,他把玩這個小東西的時候心生把它變成守候書桌的藝術作品的念頭。于是按圖索驥,他依照自己腦海里關于傳統吉祥物的構想,用另外找尋的一枝像鶴的樹根,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鹿鶴同春”。盡管機緣巧湊讓楊玉冰碰到了開啟雕塑大門的根件,但真要做成一件根藝術作品并非想像的那么容易,僅僅是為了讓這兩枝根煥發出別樣的生命,他翻閱了很多相關古籍文獻,了解傳統根藝的來龍去脈。
也許天賦異秉,楊玉冰的第一件作品就引來同事和鄰居的嘖嘖稱奇,這極大地調動了他對根藝的興趣。這之后,周末的時光,楊玉冰除了在自家的菜園里忙碌外,更多的時間就是上山挖掘各種各樣奇異的根,并做出了各種有趣而生動的根藝小擺件。而這些小作品幾乎件件都成為朋友們喜愛的對象,找楊玉冰索要的人越來越多,而遇到奇特的根就給楊玉冰送來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那時的楊玉冰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上帝給他開的一道門,也沒有意識到根會從此盤繞他生命,并呈現絢麗的奇景。
1985年,楊玉冰的一個從事園林工作的朋友興沖沖地找到他家,說市風景園林局舉辦花卉盆景展,展銷期間將評出優秀的作品。壓根沒想到自己會石破天驚的楊玉冰,對這次展會毫不在意,揮手讓學生抱著他最喜歡的兩件作品《鹿鶴同春》、《睡美人》走了。盡管心無雜念,但總歸是自己的心愛之物,總歸是自己喜愛的藝術,當學生來通知他展出的信息后,出于想學習觀摩其它人作品的愿望,楊玉冰專程在開展當天去了展覽現場。到達比較晚的他一走進參展現場,就被形態各異的參展盆景作品吸引住了,他發現,但凡好一點的作品前,總是擠滿了觀看和照相的人,設計平平的作品卻少有人問津,看了幾處之后,他見一副作品前圍了很多人,評頭論足加照相的閃光燈頻頻,讓他意識到定是一幅引人入勝的佳作。當他興沖沖跑過去,好不容易擠進人群,眼前的作品讓他目瞪口呆。那個被圍觀者嘖嘖稱贊的作品,居然正是自己創作的《睡美人》和《鹿鶴同春》。

一股血沖上楊玉冰的頭頂,耳邊有人說:妙啊,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有人說:抽象變形洽到好處,大家手筆。更有一個照相的人說:天造地設,巧在作者慧眼識珠。
楊玉冰就那么呆呆的在自己的作品前站了半天,眾人的肯定和贊賞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那種被人賞識的興奮感,在當時那一刻,只是咚咚咚跳動得自己都能聽清的心臟的歌聲。
有人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有人說掌聲是最激勵人的號角。第一次參展,就獲得了金獎和銅獎,喜訊傳來,楊玉冰手腳無措,甚至捧到證書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那張黃底紅字的證書實實在在,這張紙催生了他之后發瘋一樣的挖掘和開采。挖掘是找尋根的奇巧,開采是開采天賦的靈感和聯想,一些不起眼的根,要看出其中的韻味,要聯想到其姿態的變幻走向,這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靈性。楊玉冰在獲獎后的短短一年里,憑著熱愛和興趣,制作了一大批形態各異,妙趣橫生的根藝擺件。而由他帶領一批根藝制作愛好者組織成立的“嘉州根藝工藝美術社”,也在這股激情的鼓蕩下開張。然而,生活是現實的,美術社好景不長,沒有見到根藝帶來的利好,跟隨楊玉冰學習制作根藝的學生,很快就心灰意冷的各奔東西。眾人散去,只留下楊玉冰仰望那塊他寄托希望的招牌而不舍。在修建水利工程時當過伙食團團長的楊玉冰,有著一般人沒有的市場經營理念,他深知以自己的經濟實力,要把根藝當玩票簡直就是玩笑。為了讓根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他暗下決心一定得弄到保障根藝追求的第一桶金。
1986年,楊玉冰首批根藝作品在峨眉山風景區租賃的店面以展銷的形式面世。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首批根藝作品傾巢一空,他賣的第一件作品《鹿鶴同春》居然賣到了38元錢,這在當時相當于他一個月的工資。市場的肯定奠定了楊玉冰以根藝為生的決心,為了專心致志于根藝研發,楊玉冰辭去校長之職,勇敢地把腳步邁向了根的世界。

幸運之神總是親睞有準備的人,憑著對市場的敏感,楊玉冰箭指根藝的第一個目標是成都岷山飯店外的古董市場,以《根石家》為招牌的根藝作品的進駐,在古董市場掀起了小小的浪潮,光顧楊玉冰攤點的人來自國內外,尤其是旅居的華僑,常常欣喜于在楊玉冰的攤點處,能發現中國農耕文化的影子,他們留戀于春耕秋種的犁刀,感嘆于在這里能帶著祖國的根走,同時能帶走祖國吉祥的氣息。而成批的生產和生產規模化的組織,不光為楊玉冰之后的根書開發成就了經濟基礎,也為他之后與根書的磨合,練就了把控“根”的手工技巧,而真正催生根書出世的,還有得緣于一段陳年故事:
常常光顧楊玉冰店鋪的臺灣商人曾先生,想用全根雕的器具,打造成都第一座裝飾奇特的茶樓,他早早的找到楊玉冰商量,想在茶樓全方位的應用根雕藝術作品。那時候,風靡中國的電視劇《紅樓夢》正在熱播,劇中那些用根制作的各式家俱早就吸引了楊玉冰,當這位臺灣商人提出要求的時候,紅樓夢劇中加之以往在古典連環畫上看到的根雕家具的影像立刻涌現于楊玉冰的腦海。用半年的準備,楊玉冰完成了茶樓預訂的各式根雕作品制作。撫摸著一件件古香古色、玲瓏精巧的家俱器具,曾先生連連稱贊楊玉冰心靈手巧。等茶樓裝飾一新之后,曾先生深夜又打電話給楊玉冰:“楊兄的設計我啥都滿意,只是每間茶房上掛的牌匾,如果是根做的,那就可稱十全十美了,不知這件事楊兄能否讓我如意?”
用根做字,楊玉冰早已做過,但只是做著玩玩而已,那些根做的字僅僅是形狀上與字相似而已,以他二十多年筆耕不止的書法歷練,他覺得“根字”和“根書”是有天壤之別的。想著自己一生最最崇拜的書法,會因為根的扭曲不到位而難以展示其美感時,他擔心自己萬一功力不夠,荼毒了神圣的書法。

那一夜,楊玉冰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直到凌晨五點,睡不著的楊玉冰起床趕到制作工場,在一堆根里翻來找去,點、橫、撇、捺、彎鉤,第一次嘗試用根組合字,弄得他一頭汗水,卻沒有完成一個能令他滿意的字來。下午,跑到工場看他準備的兒子,看到父親用根做的“茶”字,連連說:“爸,不錯、不錯,很漂亮了。”
楊玉冰沒有理睬兒子的肯定,在他眼里,用根做一個字容易,用根做一個配得上稱之為書法的字很難……很難。至少,那天他做的幾個字,沒有一個讓他滿意。”
知道父親在琢磨用根做字,兒子和女兒都覺得這是沒事找事的自尋煩惱。但他們知道父親的秉性,如果答應了人家,一定不會隨便交差。轉而求其次,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請求父親不要那么較真,只要弄出幾個字來就行。
楊玉冰說:“把根做到可稱為書法,才算高人,我不會隨隨便便砸自己招牌的,這事你們倆別管,讓我好好琢磨琢磨再說。”
那些天,楊玉冰把自己關在書房,先是把茶樓需要的牌匾用日常書法的草書寫在紙上,然后對照著這些字的形態,開始認真地挑選近似的樹根。當把根固定成一個個字之后,他又細細地琢磨這一筆一劃之中的書法之美。然后再用雕刻刀慢慢地修整,一直修整到自己滿意為止。
如果沒有二十多年來,從楷書到行書再到草書的執著練習,如果沒有天生性情中的飄逸豁達,楊玉冰不會讓根幻化出草書的神韻。給茶樓做的十幾個牌匾,整整耗費了楊玉冰兩個多月的功夫,這兩個多月他獨自一人關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費心熬血地侍弄一個個根之精靈,臨到可以定型時,他喊來兒子幫忙裝框。直到今天,兒子想起當時父親完工后的模樣都想流淚。他眼里的父親在短短的兩個月中,形容消瘦了許多,不想剃去的胡須,混亂了楊玉冰以往的整潔,平時再忙再累也保持著干干凈凈的雙手,因為和根的糾纏而布滿裂痕,十個指甲縫里夾帶著木油和根的黝黑,但精疲力盡的父親,看著眼前的根書卻目光如炬,眼里透著沉著自信的火花。
茶樓如期開業,興奮不已的老板親自手書了邀請函送到楊玉冰的手里,他說:“我在成都的第一炮,全靠先生的“根藝”成全,所以,這第一張請柬必得是給先生的,請務必親臨現場,一睹你根藝的風采。”
那是一個春天的早上,也是根書的春天。楊玉冰如約來到茶樓,意想不到的場景讓他被自己所震驚。開業的現場,人們對茶樓的裝修贊嘆不已,那十幾個用根書做成的牌匾,成了當天眾目聚焦的亮點,只見現場拍照的鏡頭幾乎全都對著那些用根書寫的漢字,嘖嘖稱奇的聲音不絕于耳,更有知道這根書出自他手的參觀者,拉著楊玉冰非要合影。茶樓老板在激動的人群中找到楊玉冰,拍著他的肩膀說:“兄弟,今天是我開張,也是你先生開業啊,我看根書恐怕要由你的手光大發揚了。”

自此,有著書法之大美,又集根之筋骨強力的根書經楊玉冰之手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而如何把書法之壯美用根的形勢展現,卻還在考驗著楊玉冰,為了找到一種適合根書的材質,楊玉冰再回大山,他遍訪了大大小小的深山叢林,就像是烈火練金一般,經他試驗并淘汰的根木堆積起來足以稱作山,而屈指算來,那些失敗的作品已經不能用“百”作為計數單位。大浪淘沙、千錘百煉,楊玉冰在立志要做中國根書第一之后,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找到了契合他心意的樹根。從此有著映山紅、索瑪花之稱的杜鵑,溶入了他的生命。杜鵑花根韌柔如籐,強健如壯士肌理,其頑強而足以耐受歲月消磨的精神,更是和中國書法有著異曲同工的品格,認定杜鵑花根后,楊玉冰的根書帶著他二十多年書法習練的心得走上征程。
1996年,開辟上海市場的女兒楊小燕帶著父親親自挑選的兩幅根書作品《福》、《壽》,奔赴中國最頂級的藝術品市場。臨行前,楊玉冰特地叮囑:“這幅作品不可作為賣品,只能作為店面的展示,我只想讓它站在大上海的窗口,讓過往的人評點一下根書的存在價值。”但是,事與愿為,這兩幅作品還在店面裝修的過程中,就被路過的人一眼相中,來人志在必得地要求楊小燕務必成全他獲取的意愿,而任性的小燕偏偏要堅守父親的旨意,在實在難以推諉時,小燕想以高價婉拒,于是開玩笑地說:“這兩個字出價一萬元、八千元,沒有商量的余地。”想不到的是,對方聽說這個價格,竟然毫不猶豫的當場拿出錢來說:“這個價格,我要了。”
上海,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海,中國最開闊的對外窗口,四川來的《根石家》,竟然能在未開業時就做了筆一字千金的買賣,這個消息當天就引起了轟動。而那個時候,千里之外的楊玉冰根本不知道自己創造了什么,接到女兒報喜的電話,他居然斷定是調皮的女兒在拿自己開心。
是啊,詩書得意不過字值千金,得知根書如此受人追捧,楊玉冰自然開心,然而,這個憂患意識強于常人的漢子,仍然心有余悸的覺得這是他人的高看。他總結自己的創作,謙虛地說:“論書法,我只是個認真臨摹的好學者,論根藝,我也只是個觀型而善用的大自然的知音。我無非是巧妙地把兩種技藝融會貫通而已,怎么就會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
的確,歷史是被不滿現狀的人推動著前進的,楊玉冰的不滿足也正是他步步青云的動力。因為有根書的參與,《根石家》在上海、北京的展賣,總是優于其它根雕藝術品店,根書進入市場后的最大擁戴者,幾乎都是對中國書法熱愛的人們,尤其是海外的華人,對于這種用祖國的根做成的祖國的“字”,更是情深意長的留戀。到楊玉冰《根石家》選購根書的人絡繹不絕,來者中很多港臺名人和韓國、日本的游客,他們的慷慨解囊,到了最后根書供不應求的地步,而中央電視臺七套頻道《致富經》欄目記者吳興民給楊玉冰做的專題報道,一夜之間讓根書的魅力名揚萬里。2006年,清華大學慕名邀請楊玉冰給大學生們講根書制作,接到女兒的電話通知時,楊玉冰再次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遙想當年和父親于昏黃燈下的約定,他清楚的記得那個晚上,自己一本本整理高中的課本,依依不舍地把黃帆布做成的書包掛在墻上的時刻。那個晚上他躲在被窩里欲哭無淚,只知道從此課堂與自己再無交集,老師、同學、鄉村中學的黑板,還有一張張油印的試卷將與自己漸行漸遠,他真的是做夢也想不到,高中都沒有念完的自己,有一天會登上大學的講堂,而這所大學恰恰又是中國學府寶塔上的明珠。

2006年的春風,把川南平原的一把根,帶上神圣的殿堂,楊玉冰關于“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創新”的根書講座,以別開生面的形勢吸引了上千的學子,他用神奇的變形,把帶有靈氣的樹根,盤結成一顆顆有著書法形勢美的字句,讓中國書法以另一種呈現,更顯得肌理強健。講座結束后,楊玉冰被提問的學生們圍著不放,對于樹根的神奇變化,學生們好奇的是制作工藝的程序,而楊玉冰則告訴他們:“工藝只是變形的手段,而書法和根藝的結合,是對書法理解之后的升華。”這一次講座,使一門看似鄉土氣息濃郁的技藝,成為登上國之禮遇的瑰寶,接踵而至,楊玉冰被中國文化部鄉土藝術協會評為“中國鄉土藝術大師”;2007年8月,在中國根藝藝術展上,楊玉冰的根書精品被評為中國根藝最高獎項“劉開渠金獎”;2009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禮品展會上,由北京國信嘉誠公司出資200萬元,購買了楊玉冰精心創作的規格為90×220厘米的“中國藝術家協會”牌匾,現場捐給中國藝術家協會,以支持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2010年,楊玉冰的根書“道”拍賣出了20萬元的價格。一步一步,根書作為中國國粹“書法”的別樣品種,引起海內外關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世界華人聯合會總會等國際級館會相繼收藏了楊玉冰的作品,而一些部門和大型商業集團,也把根書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商業大鱷。
2008年,中國的另一所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之名義邀請楊玉冰前往講學。當楊玉冰就“怎樣振興和發展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根藝”和他眼里的孩子們交流的時候,任重道遠的感受一次次擂響他心中的戰鼓,那一刻,他給自己定下的艱巨任務就是擔當起根書在中華大地傳承和發揚任務。楊玉冰說:“既然,老天挑選我作為開掘這門技藝到至深的第一人,從今后我將讓這門技藝光耀中華大地。”
連續幾年攜帶著根書作品,在韓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巡展之后,2014年8月,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楊玉冰應邀帶著他的根書在法國克洛呂斯城堡•達芬奇博物館舉行巡展,最終實現了中國書法和《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握手。
自此后,楊玉冰自感完成了中國根書向世界張揚神奇魅力的歷史任務,萌生了落葉歸根的念頭。他不滿足于僅僅是張揚了自己的個性,僅僅是利用藝術的收獲從事了一些社會福利,投桃報李的傳統道德觀念,讓他渴望用文化還報上天的恩賜。2002年,楊玉冰把市場留在沿海城市,將創作基地遷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回到根書最初起步的原點,在這里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根書博物館,把關于根和中國書法結緣的故事由此傳揚。
2014年的樂山,這個曾經驕傲于蘇東坡和郭沫若的土地,張開它綠色的懷抱擁抱有著沉香氣息的“根書”。由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由楊玉冰出資建造的我國首座根書藝術博物館于2014年在樂山市五通橋區風景秀麗的菩提山下揭幕。
年過半百,立于烈烈秋風,看金黃的碩果滿技,楊玉冰內心的吟頌是家鄉的小調,他說:“根是大自然的饋贈,書法是傳統的延續,我只是被上天選中的文化使者,希望在有生之年,讓這根之舞蹈成為大地的歡歌,希望中華五千年的翰墨長河里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追逐根書這朵浪花”。
四川省文聯、四川省社科聯分別授予“楊玉冰根書藝術創作培訓基地”“根書藝術普及基地”,這個基地將聯手成都市泡桐樹中學、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韓國韓南大學等知名院校,開展豐富多樣的中國根書青少年教育實踐活動,從而也吸引更多藝術愛好者開啟他們的根書游學之旅。在電子時代,人們因便捷而親睞于五筆或是拼音輸入集結文字,書法這門技藝成了拾回文明歷史的橋梁,而發揚光大書法的根書,更因鏈接著大自然和中華文明的精髓而極需要像楊玉冰這樣的人擔當傳揚的重任。

菩提山下,根在蜿蜒中舒展精、氣、神!
翰墨案頭,他在用根吟唱天生我材!
之于文明和文化的傳承,我們……謝謝楊玉冰!
作者:向響作者簡介:
向響,中國戲劇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化廳劇目工作室特聘創作員。創作了四川省文化廳首批出資簽約編劇出版長篇小說《有女唐唐》、參與改編的35級電視連續劇《人間風雨情》等作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