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政教授“風”系列陶瓷作品有感

李政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陶瓷及雕塑專業碩士生導師)
相關鏈接:
劉丹妮
通透的內心,容納著萬境,萬境侵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靈氣往往是物象呈現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所以,美感的形成在于能空,對物象造成距離,造成自成境界。駐足于人類進化史,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人類的智力發展相互影響的情況下,不同時期的藝術品往往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創造力和對生活的希冀,有部分展現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已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早期母系崇拜的藝術表現之一,且具有了雕塑的體積感,體現出遠古人們對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
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改變物象的形態使之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其中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在傳統意義上的身份上跨越了格局,也就是說,他們的藝術家身份多樣,并將自身精通的學科相互貫通,這種學科多樣性對于藝術家在其作品中的另類闡釋是很有趣的。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政陶藝作品——“風”系列之東北風(一)

李政陶藝作品——“風”系列之東北風(二)
尼采說藝術世界的構成由于兩種精神:一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雕塑);一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音樂)。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的李政一直從事雕塑教學工作。源自于對陶瓷藝術的喜愛與執著,使他思考以一種新穎的創作方式:突破傳統陶瓷的方正規矩,賦予其與時間、物質、空間的關系。使其融入當代個體審美及人文觀念,更多的則是在精神領域的開拓與描繪。

李政陶藝作品——“風”系列之東北風(三)

李政陶藝作品——“風”系列之東北風(四)
李政教授的作品越過平常的生活情節、器物形態,著眼于內心世界、社會思潮。他不拘泥于陶瓷固有的形態表達,初看《風》一系列作品似狂風呼嘯,身姿隨著風扭動,看不見摸不著的風在藝術作品中被物化出來。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力,風吹散桌面的灰塵;風吹動窗邊的窗簾盈盈;風帶走空氣中的熱度......同樣其在藝術中的呈現也是形式多樣的:風吹過麥田泛起的波浪滾滾可謂是藝術;狂風刮起海浪陣陣亦為藝術。它是無形的物像,我們能觸摸到風,能感覺到風,但是看不到風。藝術家們開始琢磨:把風留住吧! 李政的《風》系列作品傳神地留下風的姿態,溫潤的陶瓷器物隨著風蕩漾。藝術品之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郁郁長青,作者對于其作品所托寄的情感和隱喻往往是作品的靈氣所在,也是吸引觀賞者駐足深思的重要緣故。當我們帶有人性的去凝視《風》,現代社會的風潮猛烈地吹向我們,個體凹凸的棱角被折斷,血汗一滴一滴順著身軀滴落。風繼續吹,血汗繼續流,最終融入本體。社會由單個的人構成,生活由單個的人+單個的人+ 情感構成。執子之手,共度此生是抵擋社會風潮大變遷的一種溫暖的方式。即使大風刮得我們身軀彎折,即使我們變得面目全非,不怕,我們頂著大風走進未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