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書法的生態環境
在我國,先哲對道德建設歷來十分重視。孔子提出“志于道,據于德”。就是主張運用理想的人格、社會形象、立身依據和行為準則來規范并強化道德建設。《禮記》有言:“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可見道德對藝術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書以載道,字以立德。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道德的承載體。唐代柳公權指出“心正則筆正”,宋代黃庭堅也說“學書須胸中有道義”。幾千年來,書法能夠健健康康、穩穩當當地一路走來,靠的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至真、至善、至美。這“三至”,正是書法之“道”,也是書法之“德”。可見,自古以來,書法離不開道德的統領與引導,也離不開道德的支撐與制約。然而,當代書壇“損道缺德”現象比比皆是,權力尋租、學術腐敗、造假欺詐等等,無所不為。這種種亂象不止是功利化惹的禍,也和當下道德制約的缺失息息相關。因此,加強書法界的道德建設迫在眉睫,各級書協領導班子更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帶動全局。同時,廣大書法人也要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把精力集中到讀書與創作上,培養高尚的情操,培育健康的心態,書協領導、展覽評委要恪守職業道德,大公無私;媒體要加大對書法界的關注力度,激濁揚清,弘揚正氣。通過綜合治理,使整個書法界上上下下都有良好的道德自律。“技進乎道”、“厚德載物”,我們熱切地期待,在道德的滋潤和鞭策下,有了書法界所有同仁的不懈努力,污染嚴重的書法生態環境一定能得到全面的凈化。
3、健全展賽體制,淡化協會權力
書法展賽為廣大群眾開辟了新的審美空間,提供了作者展示自己作品、接受評委評判并同其他作者和觀眾以及媒體交流的平臺,成為當代書法創作重要的“檢閱臺”和“導航標”,對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遺憾的是,在現代展賽體制下,入展、參展的“東道主現象”即“照顧作品”、“照顧會員”的事件時有發生,部分書法家變得市儈、功利。官員又操縱著展覽,展賽被權力化、行政化,展廳成了競技場、名利場。展品程式化、克隆化、官僚化的習氣愈演愈烈,展賽漸漸變得低俗化。
要遏制這種種不良現象,中國書協要在率先去除“官本位”的同時,樹立權威形象,并通過改革健全展賽體制。要加大監管力度,杜絕不正之風,無論是評委的選聘,還是展賽操作規則的制定和執行,都要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以維護廣大書法作者的合法權益。要健全評委隊伍,選出具有真正高水平且品德高尚作風正派的書家、評論家擔任評委,防止徇私舞弊,真正做到陽光評審。確立正確的審美評判導向,高揚有新意、有鮮明個性、富有人文精神的書法創作,屏棄“花哨”、雷同之作。建立多元的社會評價體系,嘗試由評委、公眾、媒體三位一體的評審方式,使“國展”的評選更具有透明性、公正性和權威性。面向公眾開門辦展,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打破“圈內熱、圈外冷”的僵局,使展覽真正變成全民性的文化活動。同時,期盼書協逐步淡化權力意識,杜絕以權謀私,防止像陜西書協“換屆風波”之類的腐敗現象發生,真正做到去除“官本位”。唯有如此,展賽才能健康有序地進行,從而更好地推動書法藝術向更高遠、更寬廣的空間發展。
4、建立有效機制,凈化書法市場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這句名言來形容當下書法市場的境遇最貼切不過。毋庸置疑,書法市場化有力促進了書法藝術的大繁榮,也為書法事業的大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然而,如前所述,在功利主義泛濫成災的今天,方興未艾的書法市場同樣遭到了觸目驚心的摧殘。假、劣、坑、亂等現象充斥市場,繁榮的背后危機四伏。因此,從病根下手進行治理,整頓、凈化書法市場勢在必行。
一方面,要加強道德和法制建設,規范行業行為,建立有序、良性、講求誠信的書法市場競爭機制,規范書法作品的市場價位,使買賣順利成交,互利雙贏。投資者滿意,真正的好作品得到保護,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書家獲得回報,書法商也從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希望政府制定和完善書法商品市場的規章制度,制止違規交易,打擊造假行為,維護商場秩序。與此同時,還要用現代商業模式拓展書法作品的營銷渠道,使正在發育中的書法市場,進一步走向成熟,不斷增強自身的自愈力,驅除、抵制各種歪風邪氣,從而促進書法市場生態鏈的良性循環。
5、關注書壇弱勢群體
當書法市場被權貴壟斷后,便形成強勢對弱勢的排擠和打壓,低層書家的生存狀態就越來越差,而強勢階層的爭權奪利所形成的惡性循環,又嚴重破壞了原本和諧的書法生態環境,也極大地挫傷了平民參與書法活動的積極性。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強調“和生”。書法界需要的是一種其樂融融的和諧發展狀態,而不是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生態鏈。廣大平民書家是書法藝術繁榮的基石,忽視平民書家,就是忽視書法本身,便無法保證書法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注書壇默默耕耘的弱勢群體,已成為當務之急。書協要給平民書家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盡量給他們提供創作與交流的平臺,其他相關部門也要盡可能地為“草根”書家特別是貧困書家提供幫助。同時,平民書家也要樹立勵志圖強的信念,不要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低而自暴自棄。《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保持一顆平常心,堅定信念,孜孜以求,書法之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
6、倡導生命關懷,注重修身養性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在其《美學散步》中說:“中國書法是一種生命的藝術。”書法注重氣格、人品、情趣的培養和修煉,書家筆下的線條往往律動著對生命意象的深刻感悟,在審美的自由充實、空靈曠達中傳達對生命本體的深切關懷。漢代揚雄指出“書、心畫也。”清代伊秉綬也強調學書要“變化氣質,陶冶性靈。”可見修身養性對學習書法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今人學書的目的大都是為了參展、入會、賣錢,在名利思想的驅動下,生命不息,練字不止。“既不怕苦,更不怕死”,實在適得其反,書法也練不好,即使有所長進,身體垮了,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活得太累了。這樣練書法不但沒有起到怡情養性、變化氣質的作用,反而徒增苦惱,這就脫離了練書法的目的,浪費了書法本身特有的功能,也摧殘了書法的生態。《黃帝內經》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練書法如同練靜氣功,可以凝神靜氣,修養身心,順暢氣血,從而達到陶冶性靈、益智延年的作用,前人早就透悟到了這個奧秘,通過練書法而健康長壽者比比皆是。因此,要保護好書法的生態,就要把修身養性提高生命質量放在首位,這樣書法才能真正健康地可持續地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