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畫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訪中央美院中國畫學院高研班班主任導師李炳 ...
秋末初冬的北京,北郊的密云群山環繞,除掉一絲涼意襲來,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頓時令你的心里美不勝收,遠處是空靈的山谷,身邊卻是觸手可摸的崇山峻嶺,尤其無數爬在山體的紅葉植被,走近紅葉,那種點綴在堅硬的巖石上的紅色生命力真讓你心動,也讓人心醉。
為期一年的經中央美術學院批準,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主辦的2017屆"創研班"的學員們,在該院李炳燦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這里一邊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一邊潛心寫生,尊重自己的內心,踐行著自己對人生藝術世界的追求。

據悉,本次的教學宗旨為弘揚民族文化,繼承、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學中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神,體現中國獨特的民族性、時代性、藝術性、創造性。
重視中國畫造型的基礎教學,提升創作能力,發揮藝術個性,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等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準確的繪畫造型能力,豐富、多樣的創作能力。以現代文化精神為根本,重新審視與解悟民族傳統,努力挖掘中國繪畫語言,以及各自的獨特性,提高藝術審美觀念與實踐能力。
注重相關的人文理念與藝術修養,把握傳統藝術精神,借鑒當代藝術新觀念,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多樣化的創作風格。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格素質與創作能力,致力于發展當代中國畫創作與研究的藝術人才。
本次帶隊的是深得學員們愛戴的李炳燦老師,他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其深入而獨到的體悟,而且對藝術創作也有其個人的創作風格和創造性的理解,將藝術創作與生活之道有機地結合,把寫生,寫生,不斷的寫生當做自己對藝術創作追求的座右銘,游歷萬千山川,揮毫寫下動人的故事,對此在看到一個山水畫家在追求藝術創作的道路上的艱苦的跋涉同時,更能讓人看到其對生命、大自然和創作之道的執著和熱愛。
今天的密云天空,非常藍且漂浮著些許堆堆的白云,吃完早飯后寫生車輛的隊伍就開進了密云的山谷深處,跟隨寫生隊伍本人也有幸在山谷深處聆聽了一次李老師本人原汁原味的山水畫寫生課,且對其寫生課進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訪。
中國的畫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的
李老師給學員們布置了今天作業的同時,自己也同步親自完成了一幅山水畫作業。
記者 :“請問李老師,今天你親手畫出來這幅畫作有什么特別的章法嗎?給我們指點一下”
李老師 :“畫寫生呢,并不是照著眼前的山如實的畫出來,是畫你心中的山,你是用你眼前的山來傳達你自己的思想,是把山的精神氣質表現出來,把自己的個性特點表現出來,如果一味的描摹自然,畫面就沒有一點感覺。要懂得刪繁就簡,去粗存精,要懂得夸張。中國畫是寫意的,寫生就是要在大山之中提煉線,用線把山的氣勢,山的精神寫出來,也只有中國畫的這一條條線才能傳達出畫家的情感精神。所以說,中國畫是寫出來的,只有寫的線條才有韻律,只有寫的感覺,才能抒寫民族的精神,它不像西畫是畫出來的。”

學員 :“老師,畫面里加上只鷹滑翔可不可以?”
李老師 :“加上鷹就俗了,你的畫面誰是主題要搞明白。如果山是主題,畫不畫鷹無所謂,如果鷹是主題,那山就是虛的。現在畫鷹的畫家很多,作為畫家,你一定要做到跟前人不一樣,跟現在的人也不一樣。一定要學會懂得在古人在前輩大師的基礎上去提煉,修煉成自己的語言形式才行。就像徐悲鴻先生畫馬一樣,現在誰都超不過他,所以你要盡量去避開他,如要畫馬就要在語言形式上去超越他。寫書法也一樣,現在好多寫書法的都進入一個怪現象,寫書法我必須像哪個大家的,是誰的筆法,如寫王羲之的,一看就是王羲之的才對。其實這才是誤入邪道,因為你永遠超越不了王羲之。學習傳統,并不是一味的描摹其形,要學習傳統的精華,學習傳統的章法,我們出來寫生就是從自然中找尋自己的語言符號。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就是在不斷的錘煉自己的繪畫語言,不用看落款,一看畫面就知道是誰的作品。
動靜虛實結合,讓畫面產生聯想
學員谷國榮拿來今天的習作,請李老師點評。
學員谷國榮 :“今天讓我畫了一個局部,跟那個山一樣的,沒有走樣的。”

李老師 :“三羊開泰嘛,但千萬不要在畫面上落“三羊開泰”的款,藝術作品需要讓人產生聯想,如果太直白了,沒有想象的空間,作品也就沒有意義了。像你這張畫,畫面里講究的是點線面,點線面之間的關系處理的比較協調,把遠處的山處理成一個面,畫面就立刻整體起來,有淡墨,有重墨,有干有濕,整體劃一,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感覺一下,如有不合適再去調。”
學員谷國榮 :“點線面的結合可以產生動感,”
記者 :“請問李老師,他這幅畫基本上完工了嗎?”
李老師 :“可以呀,挺好!很快呀!中午多喝幾杯鼓勵一下,呵呵 ”
學員谷國榮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咬著呀要盡快練習好!”
李老師 :“畫畫就像講故事,如果講的故事俗了,就不耐看,不生動,它是要能產生聯想的,山的勢呀,山有多高呀,要給人一種神秘感。畫面中不加房子,你要加房子就定格了,有人住了,就不自然了,這大山里邊,都是沒有人住的,這樣才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有生機啊。你這幾只點景的羊畫的不錯,每一只羊動態都不一樣,形成陰陽虛實的關系。”
“你看它這個勢都往下沖,沒有擋的氣,它得有反的氣才行,以往上走的勢為主,以反的為輔,一主一輔形成一個對比關系,在畫面中顯得生動。所以,你要有反的線,如果這個角是斜的而不是一個直的角的話,這個勢都往下沖了,所以畫畫呢你必須處理好畫面的關系,全實全虛都不對,必須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畫面才豐富。墨也是這樣,有淡墨,有中墨,有重墨,還有灰的,把這些元素都處理好了,這些關系才能拉開。

記者 :“剛才講的直角,屬于一種什么手法?”
李老師 :“畫畫呢既要制造矛盾,又要處理好這些矛盾,剛才講的這個直角,其實就是破壞這種順的勢,當然這種破壞的程度要小,以往下的這種勢為主,以反的為輔,它等于是一個反的勢。這樣畫面的整個關系就和諧了。你看前面這幾塊石頭,一定要把它擰著長得那種豐富的變化表現出來,那它的質感就表現出來了。”
記者 :“體現這種原生態的,和大自然的生命力!”
李老師 :“對,對。這就是地殼的變化給予大自然的獨特的美。”
記者 :“請李老師點評一下這幅畫有什么顯著的特點?”
李老師 :“我就是要把山的這個勢刻畫出來了,把山的勢夸張,盡量的擴大,夸張。盡最大努力把遠處的勢營造出來,這樣呢畫面里有靜有動。山的這一塊呢基本上是靜的,相對靜來說,遠處的云呢就是動的了,這樣整個畫面就活絡起來,生動又豐富。過去呢宮廷畫家是以靜為主,以動為輔,現在的畫家呢反過來了,以動為主,以靜為輔,跟時代生活的變化一樣,這就是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的道理。所以那個時候,石濤兩次進京想進宮廷當畫家沒當成,那時候的宮廷畫家就等于是現在的中國美協會員了。為什么呢?就因為他畫的畫是超越時代的,他與宮廷畫家的創作思想是反著的,所以,他就無緣躋身于宮廷畫家的行列。而朗世寧就不同了,他雖然是外國人,畫的又是西畫,但是他能很快的接受宮廷畫家的創作思想,他畫的特細,以靜為主,畫的那些馬呀,那些代表作都是以靜為主,以動為輔。”
畫面中每個物象都要接氣,才有生命力
記者 :“咱這幅畫體現什么一種精神呢?有沒有一些人性方面的?或靈動方面的?”
李老師 :“嗯?”
記者 :“這幅畫能體現一種什么精神嗎?”
李老師 :“精神嗎,畫畫就是要借助大山來體現一種精神,來體現自然山川那種不可抗拒的生命力。與大山相比,人在它面前顯得很渺小。這種精神的傳達靠的就是畫家對畫面的整體的把握,對章法的深入理解,對畫面空間的切割,物象與物象之間氣的流動,畫面的張力都是為了體現繪畫的精神,說的大一點,就是體現一種民族的精神。
學員 :“李老師我再問一下,這個直線和曲線有什么講究?”
李老師 :“一幅優秀的作品,其實就是線的組合,有曲線就有直線,有橫線就有豎線。所謂的曲線和直線都是相對而言,繪畫中沒有絕對的曲,也沒有絕對的直,所謂的一波三折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種哲學觀念。中國畫的章法中有龍脈一說,也就是,西畫中講的“S”型構圖,它是繪畫中動感最強的一種構圖,但這種“s”型曲線是一條意象的線,是一種寫意精神,由心而生。”
學員 :“可以說這樣是一個動感強的表現嗎?”
李老師 :“唉,對,對,對。”
學員 :“如果畫成山的,相對來說更靜一點嗷?”
李老師 :“呵呵,那樣就板了,畫面里缺少了靈動性,寫意畫講究似像非像,你看下面這云的這種感覺,先染了以后再點,你感覺是云氣也行,感覺是云氣之中透著植被也好,一定要學會造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把復雜的故事用簡單的語言講出來。以前那個說書的,一晚上就能說幾個朝代。京劇也是一樣,拿著馬鞭在舞臺上一甩幾千里下去了,是吧?所以畫家到了一定高度就是講故事,你講的故事生動了,就會打動他們,打動讀者,這就是大道至簡的道理。如果要真正細細的刻畫起來,一個月,抑或是一年的時間你也未必能刻畫的很細,你比不過照相機,是吧,照相機,咔嚓結束了,唉,像什么顏色過去可以洗一下就成了,但它不是繪畫藝術,前輩們一直在講,畫家不與照相機爭功,中國畫的奧妙就在這里。”
學員谷國榮 :“它在流呀,它這個氣度看到沒有?從上到下都是通的,它沒有堵死,這個很難講得出來。”
李老師 :“呵呵,李老師教你們,要去接氣,它里面的氣都是接著的,都是竄氣的,你不能給它封死,你一封死這是個氣堵死了,也就沒有靈動性了,有些畫家畫了好多年,他畫面里的那個氣都不懂得如何去貫通,物象與物象之間沒有聯系,那就不成。”
學員谷國榮 :“這個是學老師的,這個是經典,這個氣從上到下是通的,”
李老師 :“那年,那個美院一個老先生,是李少文先生,他對學生講嘛:社會上看你們這幫學生成了神經病,你們就成大家了,哈哈哈哈哈哈,當然他這是個比喻,意思就是,作為一個畫家要有超長思維。”
畫面里面要有造勢,有玄機,要藏
記者 :“對這幅作品是怎樣一個點評呢?”
李老師 :“點評?剛開始畫嘛,想讓他們融入到章法里面來,要注意畫面里的虛實關系,像漏的石頭那個地方,是山的這一面,是實。有植被的地方,是山的那一面,是虛,嗯,這就是虛實。你都點成點子也不對,所以,心里一定要裝著虛實,在寫生的時候,你就會帶著這種觀念去觀察自然,也會帶著這種虛實的意識去畫畫。該淺的就淺,該深的就深,這樣物象的體積感就出來了。有些人呢,不了解這個章法,點點就點平了,山就畫成了一個薄片了。”
記者 :“就沒有立體感了?”
李老師 :“對,所以畫畫里面要懂得去造勢,要有玄機,韓國一個學生,為了制造一個玄機,畫了一張八尺的畫,畫的中間全是積木的,黑的,從中間畫了一個小的佛,他在那里放了一個放大鏡,一家人不知道,都去那里排著隊看,呵呵呵。。。。。。(笑)咱們農村蓋房子有一個隱壁墻,見門要擋一下,這就是藏。”
學員 :“李老師,像這張畫是怎樣來顯示藏的?”
李老師 :“它有些物象是藏到里面的,”
學員 :“就是剛才你說的那種想象,聯想?”
李老師 :“唉,對,你看染得這一塊,又是霧氣,又像是植被,其實植被是藏在里面的,顯得很含蓄,含蓄就是一種朦朧感,”
學員 :“它是一種靜態的?那它講不講氣勢?”
李老師 :“都講啊,它氣勢很大啊,它以山為主,所以山要刻畫的細一些,樹呢,作為一個符號,把樹的大體結構畫完就可以,有一種虛的勢存在就行,但是實線呢,首先看到的是山,看到的是主體,這個虛的勢就是連接實境一個導向。”
記者 :“他的畫面沒有這種云,但動感還是很強的啊?”
李老師 :“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他畫的畫自然也就不一樣。你的感受決定了你畫面的處理形式。想法不一樣,畫面的章法自然也就不一樣。畫畫呢,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階段,就是筆墨,物象的形,第二個階段是容納自己的思想,就是我心目中的山,我心目當中的物象,第三階段是天地人合一,思想各占百分之三十,那就像李可染、賈又福、李苦禪這樣的大師,他們的作品既有自然物象的造型及勢,又有畫家內在的思想的勢在里面,這些都融匯在他們的作品里面去了。”
李老師 :“把自然中一些真實的故事,轉化成一種繪畫形式,把它夸張,比喻,講的生動傳情,就能吸引人。畫畫也是這樣,齊白石就用畫筆講述著自然生活當中喜聞樂見的故事,像白菜呀,蝦呀,蟹呀,全是吃的東西,他畫出來了,所以他感動了很多人。”
對物象的那種胸懷就是去夸張它
記者 :“李老師,你認為李可染大師對你影響最經典的地方在哪里?”
李老師 :“經典還是在繪畫當中,他那種胸懷,對物象的那種概括,簡直達到了極致。一棵普通的樹,他能讓它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融化,升華,是那么的生動。你看他畫牛,牛背上總是馱著一個童稚的孩童,那種童真,表現的是淋漓盡致。再說他的墨韻,也特好,而且他畫全是寫出來的,那種感覺很好。他把毛筆用到了極致,畫山的時候沾好墨以后,毛筆幾乎是不離紙的這么一筆下來,很生動。所以說,中國畫呢是寫出來的, 畫的是畫家內在的思想,而西畫畫的是風景”
學員 :“李老師,像這張畫,如果作為一張創作,你覺得是要加一點顏色呢?還是不加顏色好呢?”
李老師 :“中國畫呢是以墨為主,以顏色為輔,所以你要找出一到兩個顏色就夠了,因為墨是冷的,你再加一個暖的也行,它就合適了,這中國畫不需要顏色多了,不像西畫一樣,你寫生呢就是用墨,有的可根據畫面的需要來加點顏色。其實,我也在嘗試著去突破顏色,找到能傳達自己個性的一種顏色,它既不似古人,也不似現在,一種自己的色彩模式。”

傳承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記者 :“對這批學員有什么期待和要求?”
李老師 :“每一屆都是這樣,當老師的呢,就是把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老師教的,傳的一些經驗,教給他們,作為老師嘛就是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能把中國的文化,把中國這一獨特的藝術傳承下去,這是所有老師們的心愿, 中央美術學院在中國畫教學這方面還是傳承有序的。學生能到中央美院來學習,可以說是傳承了中國畫的文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作為老師,總是希望學生好好學習,將來能在中國畫領域中有所建樹,有好的成績。但不喜歡那種來美院學習是為了鍍金的學生,畫家最終還是用畫來說事的,藝術成就是真心付出,而不是作秀。
記者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八大一樣,有八大的特點。”
李老師 :“對,八大呢,他那個朝代被清朝滅了以后,他就出家為僧,為的是躲避滿清政府,因為他生在前朝的皇室,深受滿清政府的迫害。所以,他的畫給人的感覺是滿紙的凄涼。“墨點不多淚點多”就是對其作品的評價。八大是用他的畫訴說著一段恩怨情仇,所以他就罵石濤沒有骨氣,乾隆下江南,石濤兩次接見,而且又跑到北京去想當宮廷畫家,因為石濤家族也是被清朝滅的,他和八大一樣,都是皇室家族。”
李老師 :“把幾十年的經驗傳承給他們,也希望他們積極的傳承下去,所以有的畫家來講一個大概,傳承不傳承無所謂,實際上來講好多畫家都是不負責任,中國的這種文化必須傳承下去,沒有一個人著書寫的那么詳細,是寫不了的,它沒有邊沿,你說不明白道不明白。”
記者 :“就是這方面的書籍也比較少?”
李老師 :“有,但是很難寫,關鍵的地方卻寫不明白。你像畫家的思想,畫家技法應用需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程度,大體這么說,你讓學生怎么去畫?九層干你再去畫這個物象,什么叫九層干,沒有儀器去測,藝術和科學又不能掛鉤,不能去聯系,是吧,化學成份你給它弄個故事,出不來,嗨嗨嗨。。。。。。(大笑狀)”
身體力行,影響學員
學員 :“我跟李老師接觸幾天,確實感受到了李老師身上有那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氣質,很勤奮,工作很認真,也非常敬業,教學生也很負責任。”
李老師 :“作為老師,一定要身體力行,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我在山東寫生的時候,暑假那么熱的天,我就坐在那里不動,所以那些學員有的比我年輕的,也有比我年長,由于我的堅持,他們都沒有后退,就坐在那里寫生,等寫生完后,滿身全是汗。”
學員 :“我們第一次來寫生的時候,老師還帶我們晚上去看山看樹,我以前也是跟著其他的老師出去寫過生,但從來沒有像李老師這樣。晚上去看山,有些小激動,看到那山都是朦朧的,樹的疏密晚上一看便知,山的輪廓在夜里顯得那么整體。李老師都是邊走邊講,每晚的散步,都成了學生們的必修課了,既鍛煉了身體,又長了知識。
學員 :“這個我印象特別深刻!”
(李炳燦)李剛簡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創研班班主任導師、國畫學院導師班班主任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研究員、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國畫研究院院長。
《生命的傳承》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雨霧太行》獲得國際水墨展銀獎
《中華美茗-帝泊洱》入選山西大同國際壁畫雙年展
《太行山晨霧》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水墨展中獲銅獎
《云起太行》獲2015年萬年浦江全國山水畫作品展優秀獎。
2015年作品參加“古風今語”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5年作品參加《藝術財富》首屆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2017年作品參加“融匯古今——中國名家邀請展”等。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