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品鑒證與管理及其科學體系建構
3.采用現代光學技術設備(光學顯微鏡、拉曼光譜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等)檢測藝術品的微觀圖像信息與內部物質成分數據,對其實施科學取證與論證,并綜合分析其歷史文獻信息以及相關專家經驗,從而鑒證該藝術品是否是署名者的真品,甚至追溯其歷史實情及其制造者。
作品原創性鑒證,不可忽略以下兩條規律:
1.任何原創藝術品都必須在某一方面率先有別于以往所有作品。現實中大量的所謂原創作品,往往在局部時空中的某個圈子內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但是若將其放入更大的時空中進行宏觀比對,就會發現不過是模仿之作、抄襲之作而已,并不具備稱其原創的資質。現實中當然也會偶爾發生不謀而合的雷同,但是也只好按照雷同雙方時間先后確定選擇的原創。互聯網時代之來臨,既為模仿者、抄襲者提供了跨時空的機遇,也為作品原創鑒證工作提供了跨時空宏觀比對的方便。
2.所有原創藝術品都必須有原創的具體體現,沒有具體的創新之處豈能稱其原創?當然,不可能要求原創藝術品在其物質形態、藝術形態、意識形態各方面都原創,但是擁有某一方面的具體原創則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材料與技法之原創,還是藝術表現形式與藝術語言之原創,或者是題材之原創、內容之原創、意境之原創、觀念之原創,能擁有其中一項原創就很可貴,也很不容易。但是任何一項原創都必須將其放在古今中外藝術品創作的廣闊時空中,經過專業化的宏觀比對之后方可被確認。
藝術品及作者相關信息鑒證,就是要還原創作、模仿、復制、作偽、抄襲、代筆行為及作品的本來面貌,清理一切錯誤的、偽學術的相關信息,并將經過學術梳理的、科學取證與論證的精準信息存入數據庫。由于藝術品數據及作者相關信息往往直接關系到藝術品價值、作者及收藏者的利益,有些作品的某些信息甚至會對社會、對后世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藝術品數據庫科學備案系統的信息數據必須是真實、準確、具有社會公信力的,其業務人員必須遵循學術原則、堅守職業道德。目前,很多地方在一定范圍內啟動了藝術品鑒證業務,并建立了藝術品數據庫,但是為藝術家及其作品備案的信息數據采集、管理工作卻存在不少問題,在規范專業術語和風格流派認定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某些藝術品作者身份、藝術經歷與成就信息不準確,“著名畫家”“大家”“大師”被濫用,“風格獨特”“開宗立派”“某某畫派”被濫用。因此,對藝術品及作者的相關信息也要有鑒,更要有證。尤其是對濫用的“風格獨特”“開宗立派”之表述,一定要將其放入更大的時空中進行宏觀比對,嚴格遵照學術原則與藝術標準理性分析,才能在風格流派多元化的大格局中去偽存真,確保其準確的認知。
藝術品鑒證是藝術品認知領域中與時俱進的學術行為,是當代藝術品管理領域中的基礎業務。由于在其社會化服務模式中潛藏著獲取利潤的廣闊空間,所以說,它還是正在興起的巨大文化產業。藝術品鑒證既具有催生文化新業態的學術價值與時代意義,同時也具有規范藝術品市場的現實作用與歷史貢獻。
六、論藝術品鑒證體系建構
“藝術品鑒證”“藝術品鑒證體系”是近些年悄然流行的一個新概念,所指的是一種融技術創新、理論創新、產業模式創新、文化體制創新為一體的文化新業態。但是,該文化新業態并不是一個從外部空間突然空降而來的全新事物,而是一個在歷史傳承基礎上蛻變生成的新事物,還有些人將其加上“科學”二字,稱之“藝術品鑒證科學體系”,其實加不加上“科學”二字, “藝術品鑒證”“藝術品鑒證體系”本身依然應是或者必然還是“科學”之產物,脫離了科學就無“藝術品鑒證”“藝術品鑒證體系”可言。因而,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有了“藝術品鑒證體系建構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選題,該項目已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啟動實施。
藝術品鑒證體系研究主要在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學術研究與理論建設、制度研究與政策法規、文化管理與產業模式四個層面展開。
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層面。目前,藝術品科技鑒定系統正在更廣闊的領域向縱深發展,只不過有些成果不需要公布于世,不需要宣傳炒作,更不希望給贗品制造者提供針對性研究信息。何況這個系統的數據庫建設,本來就是一個百年大計的宏偉事業,切不可急功近利。不過,藝術品科技鑒定圈內人士對這一系統的價值與前景還是有信心的,其研究一直在不斷深入。在藝術品認證備案的科研領域,目前的技術應用范圍已不僅限于宣紙類中國書畫作品,正在向油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品領域拓展。前文已經講述了藝術品認證備案科研的前兩步成功歷程,目前第三步成功的大門已經開啟,其標志是藝術品認證備案專業設備的研發成功,從而使藝術品備案數據釆集、認證、驗證業務更加專業化,其業務更能得到文化管理部門的認可,其認證備案數據更能具備司法意義以及法律效力。從而使藝術品認證備案業務由借用非專用設備逐步轉變為使用專用設備,并在此基礎上步入該行業的標準化操作應用階段。
學術研究與理論建設層面。多年來已有許多專家、學者以及業內人士積極參與,他們深知藝術品鑒證是藝術品認知領域中的學術行為,必須要有強大的學術支撐和正確的理論引導。特別是藝術品文字信息釆編是藝術品數據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古代遺存下來的藝術品信息,它需要廣泛采集歷史文獻信息和現當代研究者的各種考證評述文本,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面對現當代涌現的各類藝術品信息,由于其數量更多、問題更復雜,更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藝術品的科學備案不僅要注重圖像數據的真實性,還要注重文字信息的精確程度與學術性,特別是還有文圖稿件的原創性問題、著作權問題。 藝術品鑒證業務中的文字信息備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而且是一項非常繁瑣的工作,為此,許多參與者付出了諸多精力與心血。因此,在學術研究與理論建設領域中,我們不僅要遵循藝術規律、堅持學術原則,還要有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制度研究與政策法規層面。藝術品鑒證體系既然是文化管理大體系中一部分,那么它必須接受文化部相關政策法規的管理與監管,特別是針對藝術品管理的具體條例之約束。2013年春,文化部在杭州召開了藝術品鑒定與管理試點工作會議,與會專家們建議文化部加強藝術品鑒定與管理的制度建設,既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又要在全國各地加強監督。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藝術品鑒證體系建構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啟動后,我們對個別試點單位以及要開展藝術品鑒證業務的個別新單位進行了調研,發現了一些問題,也有了一些新的體會。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品管理,注重藝術品數據管理將是一大時代特色,大家一致認為,對藝術品微觀圖像唯一性特征數據實施鎖定備案,是藝術品鑒定與管理的基礎工作,其關鍵技術早在6年前就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解決了,經過不斷改進與提高,最近將有更完善的新技術推出。所以說,而今的藝術品鑒證文化新業態之健康發展,其關鍵已不是技術問題了,而是依靠什么樣的文化制度以及政策法規逐步形成讓國家和社會大眾都信得過的專業團隊與行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