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瓷盤里裝下大世界
小瓷盤里裝下大世界
濟南市歷城區非遺項目“鮑山刻瓷”走進王舍人第二小學
刻瓷藝術起源于秦漢時期的剝玉和石刻,成熟于晚清時期,兼具畫面的藝術美和雕刻的立體造型美。是金石刀器與水墨瓷器的碰撞,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融合。
鮑山刻瓷誕生并傳承于黃河沿岸,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手造藝術。作為一門傳統藝術,“鮑山刻瓷”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創作者在燒制好的瓷面上進行藝術創作,在瓷面上刻鑿出詩歌、山水和花鳥蟲魚等圖案。
單孟渤是第六代傳承人也是鮑山刻瓷藝術的傳承代表人。2000年8月,高建忠師從單孟渤老師后,追隨單孟渤專業學習二十幾年。他精益求精,不斷琢磨技藝,在學習瓷藝雕刻和濟南刻瓷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個人特點的鮑山刻瓷。2020年,高建忠的刻瓷作品被評為“最受濟南市民喜愛的非遺文創”,被中國教師博物館收藏。

高建忠,第七代刻瓷藝術的傳承人,也是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的副校長。他說,刻瓷是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刀代筆的一項技藝,因為在鮑山腳下,所以取名為鮑山刻瓷。
匠心獨運:
老師,亦是非遺傳承人
一鑿一刻傳遞傳統文化,方寸之間刻出千姿百態。

第七代刻瓷藝術的傳承人高建忠
一鑿一刻傳遞傳統文化,方寸之間刻出千姿百態。
高建忠介紹,鮑山刻瓷主要的傳承對象是中小學生,主張學習與適用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從學生生活實際中形成并創作作品。使用平刀斜刻在黑釉盤上進行雕刻,比點刻法雕刻速度快,適合大面積學習和教學。”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高建忠亦是一名教師,2019年7月參加濟南市傳統手工藝大賽的11名學生獲得金銀銅和優秀獎,高建忠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

匠心傳承:
讓非遺文化在課堂煥發光彩
非遺之樹有根,校園盛放如花。
將刻瓷藝術引入課堂,是在開展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檀伤囆g能豐富基礎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拓寬學習空間,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實現民間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檀刹粌H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還能讓學生快樂地學會動腦與動手,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及小肌肉進行精細動作的能力。”高建忠說,“一件件作品的形成使學生有了成就感和責任心,上課聽講更加專注、作業考試更加細心、克服困難更有耐心。”

2016年以來,高建忠先后在王舍人多個學校開設刻瓷課程,近2000名學生參加了刻瓷學習。在濟南市、歷城區等刻瓷比賽和展覽中,先后300余名學生獲獎。2017年,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開設鮑山刻瓷社團。社團先后培養學生3000余名,300余名學生獲得區級以上榮譽。

鮑山刻瓷在傳承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如今,孩子們已經逐漸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讓非遺刻瓷更貼近生活,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高建忠說。
匠心筑夢:
保護傳承非遺,使之后繼有人
在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刻瓷作坊的外墻上,“鮑山刻瓷 桃李芬芳”的錦旗赫然醒目。“這是去年7月學生家長送的錦旗,家長們對學?檀蓚鞒薪o予了高度評價。”高建忠介紹,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將刻瓷作為校本課程,在充分發揮校園教學優勢的同時,通過“大師引進”工程,邀請濟南刻瓷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單孟渤先生到校建立“工作室”,并擔綱藝術指導。同時,學校還開設盤紙、陶藝、剪紙等課程,切實讓每一名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成。2022年6月,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榮獲“非遺傳承實驗教學基地”稱號。

李雪妍是王舍人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參加了2023濟南非遺技能大賽,并攜鮑山刻瓷作品《曹沖稱象》沖進了決賽。“我特別喜歡刻瓷的工藝和過程,完成一幅作品后能帶來滿滿的成就感。”李雪妍說。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