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為史,鑄魂弘道——談大型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的時代價值與藝術創新

在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文藝作品始終承載著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使命。大型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以其深沉的歷史厚度與精湛的藝術表達,在日前的南方軍營巡演中引發強烈共鳴,特別是為剛入伍的新戰士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初心第一課”。這部作品不僅是軍旅文藝創作的重要收獲,更是一次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軍史教育實踐,其背后蘊含的藝術創新與時代價值值得深入探討。
《從南昌走來》以音樂敘事構建了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從南昌起義的“第一聲槍響”到新時代強軍目標的“向一流軍隊飛奔”,通過11首主題鮮明、層層遞進的曲目,全景式地展現了人民軍隊近百年的光輝歷程。這種“以樂為史”的創作手法,通過音樂的情感滲透力,讓官兵在審美體驗中完成對軍隊歷史的認知和精神傳承。值得注意的是,組歌并非簡單羅列歷史事件,而是精心選取每個歷史時期關系民族命運的重大事件和典型戰役,以點帶面,形成有機的敘事整體,這種歷史書寫方式既保證了史實的準確性,又賦予了藝術創作的靈動性。
在藝術表達上,《從南昌走來》實現了“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的有機統一。作品既有《三大戰役定乾坤》般氣勢磅礴的史詩性表達,也有《軍民大生產》中“紅紅的大棗甜甜的杏”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描繪。這種敘事策略既展現了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又揭示了革命軍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讓冰冷的歷史有了溫度,讓遙遠的革命先輩變得可親可感。特別是《老山精神萬古存》等篇章,將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使聽眾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更能觸摸到革命先輩“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感共鳴正是教育入腦入心的關鍵。
組歌的音樂語言同樣值得稱道。作品以濃郁的民族風格為底色,巧妙融入地域音樂元素,如《軍民大生產》中激越的嗩吶聲與陜北民歌風味,既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體現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同時,作品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設計了跌宕起伏、變化豐富的音樂意象:《戰略大轉移》中二胡的婉轉悲戚,生動表現了長征的艱難險阻;《奔赴抗日前線》中從低沉到激昂的旋律轉變,精準勾勒出從戰爭陰霾到奮起抗爭的情感變化。這種“以聲塑形”的音樂敘事,讓歷史場景在歌聲中得以復活,讓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從南昌走來》的巡演,恰逢新兵入伍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機選擇頗具深意。對于正經歷從普通青年向合格軍人轉變的新戰士而言,這場音樂盛宴不僅豐富了軍營文化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紅色基因的傳遞。這種以藝術為媒介的情感教育更易于被年輕人接受,更能觸及靈魂深處。當新戰士在《南昌第一聲槍響》中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在《奮進新時代》中體會當代軍人的使命擔當時,他們完成的不僅是一次歷史學習,更是一次精神洗禮和身份認同的建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正是該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價值所在。
從創作層面看,《從南昌走來》匯聚了軍內外眾多藝術家的智慧,形成了專業與權威相結合的創作陣容。這種軍民融合的創作模式,既保證了作品的藝術水準,又確保了史實的準確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作品很好地實現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專業性與大眾性的結合,為新時代主旋律文藝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南昌走來》的成功啟示我們,優秀的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成為記錄歷史、凝聚情感、塑造價值的重要載體。在強軍興軍的新征程中,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精品力作,以藝術的方式講述軍隊故事,傳播軍隊聲音,塑造軍隊形象,讓軍魂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為一部“流動的軍史教科書”,《從南昌走來》用歌聲為新戰士鑄魂,用旋律為強軍事業助力。當新戰士在激昂旋律中堅定初心,在情感共鳴中扎根軍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這次巡演的成功,更是人民軍隊紅色基因的代代賡續和強軍事業的希望所在。這或許正是《從南昌走來》最深刻的價值彰顯。(文/張天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