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用音樂構筑的精神圖譜與強軍號角

在當代軍事題材文藝創作的廣闊天地中,大型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憑借獨特的藝術構思與深刻的精神內涵,成為一部值得深入品讀的精品力作。作品跳出單純歷史敘述與藝術表演的框架,構建起完整的音樂敘事體系。近日,該組歌《從南昌走來》走進軍營巡演,為廣大官兵呈現了一場沉浸式紅色文化盛宴。
藝術構思:民族底蘊與現代表達的完美統一
大型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其精巧的藝術構思。作品以南昌起義為起點,沿著時間軸線選取十一個關鍵歷史節點,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這種結構設計不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通過音樂語言的起承轉合,構建出一部有聲的軍史長卷。
從藝術表現來看,組歌成功實現了"大歷史"與"小敘事"的巧妙平衡。《三大戰役定乾坤》的磅礴氣勢與《軍民大生產》的生活細節相映成趣,《戰略大轉移》的悲壯深沉與《奮進新時代》的昂揚向上形成對比。這種多層次的情感表達,讓作品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藝術的靈動性。
在音樂語言的運用上,《從南昌走來》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作品以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為底色,巧妙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創造出既傳統又現代的音樂意象。
《軍民大生產》中激越的嗩吶聲與陜北民歌的旋律,生動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軍民關系;《奔赴抗日前線》通過大提琴的深沉音色與快速跳躍的主旋律對比,細膩刻畫了戰爭背景下的人民情感。這些音樂手法的運用,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深化了歷史表達的情感維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組歌在音樂情緒的把握上張弛有度。《會師井岡山》的悠揚舒緩與《向一流軍隊飛奔》的雄壯有力,形成了完整的情感曲線,讓聽眾在音樂的引導下,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情感體驗。

精神傳遞:從歷史深處到當代軍營
《從南昌走來》的深層價值在于其卓越的精神傳遞功能。作品通過音樂這一情感媒介,將抽象的歷史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體驗,為新戰士提供了理解軍人使命的精神坐標。
對于剛入伍的新戰士而言,組歌的巡演時機具有特殊意義。在從普通青年向合格軍人轉變的關鍵階段,《從南昌走來》通過藝術的方式,為他們搭建了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當新戰士在《南昌第一聲槍響》中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決斷,在《老山精神萬古存》中體會戍邊衛國的責任擔當時,他們完成的不僅是一次歷史認知,更是一次精神洗禮。
作為一部軍史組歌,《從南昌走來》在教育功能的實現上展現出獨特優勢。它尊重藝術規律,通過優美的旋律、生動的歌詞和豐富的音樂意象,首先滿足官兵的審美需求,進而實現教育目標。當新戰士為《跨過鴨綠江》的悲壯而感動,為《反圍剿大捷》的勝利而振奮時,他們已經在無意識層面接受了作品所傳遞的價值觀念。
文化價值:紅色基因的詮釋與傳承
《從南昌走來》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其對紅色基因的當代表達。作品不是簡單復述歷史,而是通過現代藝術語言,讓紅色傳統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組歌在保持歷史真實性的同時,注重與現代審美趣味的結合。《奮進新時代》《向一流軍隊飛奔》等篇章,用當代軍人熟悉的音樂語言表達強軍目標,讓紅色傳統與時代精神形成對話。這種表達方式既保持了歷史的連續性,又賦予了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作品堅持專業性與大眾性相結合的原則,既邀請了專業歌唱家參與演繹,又保留了戰士合唱隊的質樸演唱,這種專業與業余的結合,讓作品既有藝術高度,又接地氣、有兵味。
《從南昌走來》告訴我們,優秀的軍事題材文藝作品能夠超越娛樂功能,成為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音樂的力量,這部作品讓厚重的軍史變得可親可感,讓崇高的精神變得可學可做。
對于新時代的軍人,特別是剛入伍的新戰士而言,《從南昌走來》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啟蒙。當激昂的旋律在營區回蕩,當歷史的畫面在歌聲中重現,我們看到的是紅色基因的當代傳承,是強軍信念的深深扎根。這或許正是《從南昌走來》最深刻的意義所在——用藝術的方式,為新時期的軍人鑄造不朽的精神豐碑。(文/孟祥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