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沙羅:蒙馬特大街的夜晚

卡米耶·畢沙羅油畫《蒙馬特大街的夜晚》
你可曾細細觀察過入夜之后的街道?夜色在城市上空安靜地流淌,街燈氤氳著溫柔的光圈,街道兩邊的櫥窗里陳列著的是暖陽般耀目的夢想,整個城市如同柔情萬種的戀人,在你的耳畔低沉絮語。如果你見過一個城市最溫情的一面,那么你也應當如我一般愛上畢沙羅的那幅《蒙馬特大街的夜晚》。
在紅磨坊還沒有在蒙馬特大街開業的時候,這里已經是全巴黎最繁華的地區,包括達利、莫內、畢加索、凡·高在內的眾多藝術家都曾在此創作、生活,而完整寫實地記錄了十九世紀末、這條享譽歐洲的林蔭大道風景的,當是卡米耶·畢沙羅創作的關于蒙馬特大街的系列作品。
卡米耶·畢沙羅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高更、塞尚稱呼為自己的老師,他完整地參加了印象派全部八次展覽,也是唯一一個這么做的人。他在世的七十三年中,用明亮鮮艷的筆觸記錄了巴黎各地的風景。盡管六十歲后,由于腿病無法再回到大自然中寫生,他還是每天守在窗邊,用他的畫筆為我們保留了巴黎的每一面,直至病逝。關于蒙馬特大街的一系列作品,就誕生于這段時間。
以永恒的圖像記錄瞬間的光色效果一直是印象派的追求,因而印象派畫家常常對同一個場景進行反復創作。莫奈選擇了被睡蓮溫柔環抱的那片水塘,而卡米耶選擇的則是窗外巴黎美麗的街道。如今可見的蒙馬特大街系列包括十數幅作品,內容涉及從春到冬、從朝到夜、從晴到霧的不同風景,而《蒙馬特大街的夜晚》是其中十分特殊的一幅。受限于照明設備的落后,在十九世紀之前,對于畫家來說夜晚寫生是一個難題,因此意圖展示光影世界的印象派作品極少涉及夜晚的主題,而當時文明程度極高的巴黎,給卡米耶的創作提供了新的題材和可能。
現代人已經很難理解燈光給過去的人們帶來的震撼。我在某一次乘坐夜間航班時,偶然從舷窗望下去,只見地面被巨大的陰影攝住,死一樣的寂靜,飛機的轟鳴襯得這夜更加恐怖萬分,人好像是空氣里一個飄蕩的細小塵埃,不知所始、不知所終。而夜是貪婪的饕餮,黑暗是它張著的血盆大口,只待一口吞噬掉整個世界。莫大的恐懼感淤結在我的胸腔里,甚至讓我不自覺地在座椅上發抖。
恰巧飛機緩慢下降,掠過城市的上空,遠處黑暗中開始閃耀著細小但明亮的光芒,那模糊、跳動的光斑給了我從所未有的安慰。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識到了“文明”這個詞的意義——在陽光下,城市總是隱沒在自然之中;而當黑暗降臨時,城市卻帶著自己的光芒從地球的角落走出來,人類不是像動物一樣睡去,而是在光亮里尋歡作樂、暢飲高歌——這就是文明之于人類個體的意義,它給予了我們選擇自由的意愿和能力。那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已逾花甲之年的卡米耶,盡管被困在已經不受控制的身體里,卻透過窗戶,從蒙馬特大街的燈光里,從街道上穿行的人們那里,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同樣是油畫夜景作品,凡·高的《星空》當然是美的,但這種美不屬于塵世,更不屬于平常如你我的凡人。但《蒙馬特大街的夜晚》不同,它不僅是美,更是真實的存在。它包容了光明與黑暗,連接了人間與天國,它穿越時間,遙遠但觸手可及。印象派的偉大,是它走向了色彩與光感美的極致,而《蒙馬特大街的夜晚》的偉大,是它不僅描繪了光和色,還勾勒出暗與黑。在黑暗里點亮光明并非易事,所以光明才更可貴。光亮是存在的證明,它留下陰影作為真實的證據。光亮是無限的可能,它是路燈的朦朧,是櫥窗的耀眼,是車燈的閃爍,是煙斗的忽明忽滅。光亮從黑暗中破膛而出,將漆黑的夜空暈染出深深淺淺的色彩,庇佑著藏身其中的生命。同樣,在苦難中看到希望也并非易事,所以卡米耶·畢沙羅才更可敬。他用畫筆留下的,不僅有自然與人類文明的美景,還有心靈和精神上的慰藉。正如他自己所希望的,他在畫面上表現了“純凈、簡潔、敦厚、柔和、自由、自發性和新鮮感”,畢沙羅風格給予世界的不僅是美的藝術表現,還是對觀者內在世界的描繪和共鳴。不提他的人生經歷,他的畫作已經是光亮本身,就像蒙馬特大街上輝煌的燈火一樣,他照亮了歷史的漫漫長夜。
我一次又一次地從卡米耶·畢沙羅的畫作里獲得勇氣,《蒙馬特大街的夜晚》就是當我每一次走在微黃的街燈里,都感到無比輕松的理由。仿佛我隨時可以變作一個油彩點成的小人,走進那蒙馬特大街的夜色之中。在那里,墨藍的天空映著城市燈火的投影,所有堅硬的界限都被搖曳的光亮模糊,無限的可能性鋪展開來。在街道盡頭的某一扇窗的后面,一位被苦難陪伴的老人,描繪著光彩與幸福。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