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心巧思 飄然若仙 ——訪畬族青瓷女藝術家雷慧仙

初識雷慧仙,是在兩次畬鄉景寧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工藝設計大賽后。她作為一名畬族青瓷女藝術家一鳴驚人,創作的作品連續兩次奪得了金獎引起了我的關注,2016年的《鳳舞九天》、2017年《鳳之舞》都得到了專家的高度好評。后來,隨著交流的增多,我對她的藝術創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深刻感受到她的藝術作品尤如她的名字一樣,慧心巧思、飄然若仙。

畬族這個民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全國有70多萬人,主要生活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畬族起源于廣東潮州鳳凰山,所以不少畬民都把鳳凰作為自己的吉祥物。這個民族歷來勤勞、堅韌、忠勇。葉飛將軍曾說,畬族同胞的革命性是最強的,在整個大革命時期,畬族同胞沒有出現過一個叛徒,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畬族主要有雷、藍、鐘、盤四大姓氏,而雷慧仙就姓雷,畬族人的精神在她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精神是藝術創作的內在源泉。慧仙大學本來學的不是青瓷專業而是藝術設計。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龍泉青瓷藝術,青瓷的清靜、恬淡、委婉、超脫的風格一下子吸引了她,使她走上了這條全新的藝術道路。但藝術的創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她以鍥而不作舍的精神,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歷經了三道重要的門檻和洗禮才真正踏上青瓷之門。青瓷的第一道門檻是拉坯,好的形體是青瓷的基礎,她歷經五年多的磨煉,真正做到了得心應手;第二道門檻是上釉,釉色是青瓷的最大亮點,不知經過不少次的調試,她對“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了然心中;第三道門檻是燒制,把握好火候方能出精品,在上千度高溫邊多少次的探索和失敗,她真正跨入了創作的門檻。

青瓷的歷史悠久,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在宋代藝術走向了高峰。如北宋的《龍泉窯蓮瓣紋五管瓶》,通體釉色滋潤,設計別出心裁,瓶中的蓮花寓意品格高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藝術要有所成就必須要先走進歷史。雷慧仙是幸運的,剛開始學習時就有幸認識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盧偉孫并在其門下學習。盧老師幾十年從事青瓷的創作與研究,其青瓷作品把傳統與現代有機融為一體,一方面造型端莊秀麗、釉色晶瑩剔透,另一方面在思想上又個性張揚、多元鮮明。在其的指導和影響下,慧仙對中國的青瓷歷史和工藝進行了系統的學習,逐漸從一個門外漢步入了青瓷藝術的殿堂。

藝術要有所成就更要走出固有的思維從其他藝術中吸取營養。正如宋朝文人晁以道曾有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這詩雖寫詩畫的交輝,其實對青瓷藝術亦然。藝術設計的學習經歷給了慧仙天然的優勢,使她的創作視野比一般的青瓷藝術家更為深遠。與此同時在創作之余,她又開始到中國美院進修似乎與青瓷關系不大的人物畫、雕塑等學科。但正是這些專業的進修與學習,使她藝術的修養得到極大的提升,青瓷藝術創作的道路也更加廣闊。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什么是創新呢?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每個人的創作實踐也不同。慧仙在青瓷藝術上的創新中圍繞“做心中最美之瓷”這一理念,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她的創新來自于對美好生活的內心體驗,青瓷歷史上最主要的功能首先是生活用品,因此給青瓷愛好者帶來美好的生活是她的心愿。在一個公道杯中,她把可愛的人物寫意畫融入其中,喝茶既是生活更是享受;在一個青瓷茶葉罐底部,她加入東陽竹編進行編織,使青瓷與竹藝和諧融合,帶給人質樸清新的氣息;在一個蓋碗中她刻繪了靈動飄逸的花朵,生機盎然,充滿青春的活力。一件青瓷、一段時光、一種真心。

她的創新來自于對大自然摯烈的愛,心中有愛,作品才能給人以內在精神的愉悅。《荷諧》中冰清玉潔、風姿綽約的荷花在自然中靜靜綻放,心靈的洗禮帶給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風骨;作品《祥云瓶》以朵朵祥云為主旋律,在青瓷釉色的渲染下似乎更遠在天際,給人滿滿的美好希望和祝福;《憶江南》則在明凈的青瓷中刻繪了一顆老樹、一間茅屋、一個老翁,絲絲鄉愁涌動心中。在欣賞青瓷中,我們似乎回歸到自然中,感受到時光在靜靜地流淌。

她的創新來自于傳統文化的豐厚浸潤。在《母愛如水》中,青瓷器以母親給孩子喂養母乳為形象和意境,在青青的釉色和柔美的線條中,母親的大愛精神令人動容。而充滿中國道家思想的《太極》結構既精巧簡樸,又富有活力,“絢爛之至,復歸平淡”,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青瓷在藝術家手中水乳交融、心為之寂靜。作品《見月》則以人們廣為熟悉的西湖為元素,青瓷器中看似西湖、又非西湖,肥厚釉水欲滴醉人、靈動湖水交相輝映,在青瓷中倒影一彎新月,思月之時,人們仿佛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心靈的靜氣。只有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作品才會真正有生命力,慧仙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

慧仙的青瓷作品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色,那就是不少作品與畬族有著密切的聯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創作本民族的青瓷作品是慧仙內心一直的心愿。畬族從鳳凰山遷徙到福建、浙江等地,這個民族在建筑、音樂、婚慶、祭祀等方面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民族元素,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藝術營養。如何在青瓷中體現畬族的民族特色,成為慧仙創作的一大目標。一方面她深入挖掘畬族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她努力進行探索實踐,她的畬族青瓷為人們更好地增加對這一民族的了解打開了藝術之窗。

她創作的《畬族姑娘》是最早進行畬族藝術嘗試的作品,青瓷以畬族的頭飾和服裝為主要特征,服裝清新大方,頭飾層次豐富,再配以團扇為底座,小姑娘似乎在靜靜地享受歲月的寧靜,作品給青瓷大家庭帶來了新鮮血液。而《畬族喜娃》則以藝術擴張的手法,在頭飾中既有畬族的元素又加以抽象化,小喜娃憨態可掬,充滿生機,給人們案頭帶來喜樂、吉祥。《鳳舞九天》以粉青釉為底色,以展翅高飛之鳳凰為主圖,配以特有的龍泉弟窯,作品整體大氣磅礴,細處精細入微,反映了畬族同胞對鳳凰的崇敬。《鳳之舞》則從畬族“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中獲取靈感,以天青之色、祥和之云、靈動之鳳,匯聚成有機的整體,喻意著畬民族吉祥、騰飛、高遠之意,令人叫絕。

藝術的創作之路是艱辛的,藝術的創作之路也是幸福的。走過一道道的坎坷,慧仙逐漸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2014年《荷諧》被選為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定貴賓禮,2015年《云說》獲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展暨第十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銀獎,2016年《荷韻》被選為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定貴賓禮......

畬民族的血脈在慧仙身上永遠流淌著,這是一個勇于探索的民族、這是一個不斷奮進的民族、這是一個超越自我的民族,這也正是慧仙在青瓷藝術的不懈追求和真實寫照。(作者:日月明)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