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向花間留新照-記著名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

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作品:《秋實》66x66cm
記得在一九九零年的五月間,集美師專美術系聘請了陳禾青老師在中國畫專業的班級上開設工筆花鳥畫選修的課程。當時正被素描明暗塊面與形體等問題弄得有些焦頭爛額的我聽聞消息,欣喜過望,很快就報了名,從此成為陳老師的一名學生,跟著先生從一片樹葉開始,系統學習中國工筆畫的勾勒描摹與三礬九染,也開啟了自己人生所愛的工筆花鳥畫之旅。

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作品:《瑞雪》66x66cm
先生出生于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集美,也是嘉庚先生的族親。集美學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上天賜予這一片南國有著詩一樣美好的人文環境與自然風光。集美不僅是馳名中外的高校學村,也是培養棟梁之才的搖籃,無數的莘莘學子懷抱美好的夢想從這里揚帆啟航。先生生于斯長于斯,生活狀態如這里的天氣一樣云淡天清、風和日麗,多年來醉心于自己藝術世界里潔白的花卉和恬淡的鳥禽,虔誠執著的創作態度沉潛在歲月的河流中婉延向前,其雅凈素潔、清麗天然的個人風格與面貌,就是這種環境與心境長期相互融合孕育、共同涵養出來的結果。

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作品:《曉霧》68cmX68cm

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作品:《秋籟無聲》75x68cm
三角梅是鷺島廈門的市花,它還另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葉子花,花名與花葉一樣神采奕奕,飽含南國濱海女兒般的熱情與詩意漲上了每一個枝頭,染成燦如落照、艷若丹霞的紅和淺淡的宮粉與白苞。鷺島朗照,三角梅天然旺盛的生命中具有一份如宋祁詩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繁華韻味,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濃郁與繁華,才成為鷺島人民心中的首選之花吧!
人們總是掂記著繁華,記得“紅杏枝頭春意鬧”,卻常常忽略了下一句——“且向花間留晚照”。淡忘的詩意被先生細心拾起,并用工筆畫的方式重新安置再次綻放——我謂先生的創作就是與時俱進的“且向花間留新照”。
廈門亦稱鷺島,因白鷺而名。先生愛集美愛鷺島更愛白鷺,三角梅與白鷺一直以來都是先生作品中一個恒久的畫題,這也可視為是先生以自己所特有的敏感來表達深愛這一方水土的方式,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想的選擇。
先生的創作易三角梅灼灼其華、濃烈的色彩鋪陳為恬淡清純、潔白無瑕的盛開,三角梅與素凈優雅的白鷺相為映照,這是表現這一座城市最貼切、最溫馨的畫卷。《鷺島春暉》就是這樣深情的畫卷,畫中白色的三角梅枝葉繁茂、如雨如瀑,兩只白鷺相依相偎,朝露春暉,靜謐優美,意韻悠遠而深長。
先生當了多年的文化館長,在繁忙的群文工作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創作。集美文化館的畫室是他津津有味、沉浸其中不斷追求藝術的空間,也是我們許多年來聆聽教誨的另一個教室。先生甚愛白色系,除了三角梅與白鷺外,白鴿、鸚鵡、百合、鳶尾、白蓮花、美人蕉??????素色的形象鋪滿了他的畫室。我至今依然愛畫白色系的花卉,這是先生涓涓細流般熏陶、傳承給我們的一種記憶之美。
先生的作品還特別富于音樂的韻律感,有一幅《瀟湘晚涼》作品我一直記憶猶深——皓月清輝,蘆塘靜謐,兩行白鷺如樂譜般漸次橫向排開,聚散向背錯落有序,端注畫面時優美、恬靜、如詩如畫的旋律就會在畫面上輕輕響起。

工筆花鳥畫家陳禾青作品:海峽風和 220x125cm
先生的畫風素雅純正,是福建省五十年代出生的工筆花鳥畫家中的佼佼者,也是當代藝壇少有的中國美協、中國攝協的雙料藝術家。工筆畫創作之余,鏡頭是先生另一種別樣的觀看方式。透過清澈的鏡頭,美的視域不斷地被打開,情懷與思緒慢慢沉淀,而這種沉淀又會反哺于先生的工筆畫創作,這種良性循環會使不同傳統的藝術互為營養、相輔相成,這也是構成先生作品風格不斷純粹、日漸統一的最原始的推動力。
時光匆匆、歲月流淌,幾十年過去了,先生對花草樹木的專注依然如初,作品的意境與內涵也在不斷地拓展與深化,透過這種努力與孜孜不倦,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先生的創作越來越接近那一片屬于自己的純凈的素馨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