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鼎:用“中國脊梁”扛起“中國夢”

書寫秦嶺博大氣象和胸懷,挺立中國民族脊梁和精神。繼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議大廳繪制巨幅作品《看山還看祖國山》之后,中國美協理事、陜西省美協副主席萬鼎再次為陜西省政協辦公樓成功創作巨幅畫作《大秦嶺——中國脊梁》。如果說,《看山還看祖國山》表現的是祖國萬里江山的美麗畫卷和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精神,那么,《大秦嶺——中國脊梁》則凝聚了對中國力量的贊歌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雖然兩幅巨作都是以大秦嶺為題材,但萬鼎始終以一個藝術家的責任感深切地關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發展。

10月15日,在陜西省政協新辦公樓落成交付使用之際,萬鼎巨幅畫作《大秦嶺——中國脊梁》捐贈儀式在陜西省政協新辦公樓大廳舉行,陜西省政協各界人士參加了活動,陜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在捐贈儀式上親自為萬鼎頒發收藏證書。

陜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為萬鼎頒發收藏證書
身為陜西省政協委員的萬鼎在捐贈儀式上表示,“大秦嶺是中國的脊梁和綠肺,它同樣是陜西的名片,也是陜西的驕傲。多年來我身居大秦嶺,體驗大秦嶺,守護大秦嶺。作為一名陜西省政協委員,此次能為陜西省政協新辦公樓創作《大秦嶺——中國脊梁》感到特別榮幸。
據了解,這幅作品尺寸為6米×13米,歷時創作三個月。作品采用六條屏的中國傳統繪畫理念,又結合了西畫新材料的應用,再次以“大視野、大融合,大境界、大氣魄”的藝術思維展現出秦嶺氣勢磅礴的氣象和光彩奪目的瑰麗,縱觀整幅畫面,從藝術形式到精神內涵無不體現出藝術家萬鼎精湛的技藝和愽大的胸懷。

萬鼎在創作中
萬鼎一直將秦嶺視為“父親山”,20多年來扎根秦嶺,并率先在秦嶺建立個人寫生創作基地,以滿腔的熱血和深情書寫人文內涵,以生命的體驗和語言展現中國精神。
為了《大秦嶺——中國脊梁》這幅巨作,萬鼎冒著酷暑又多次到秦嶺進行體驗,其中甘苦都深深地融入到作品中化為深情,結為精神。萬鼎表示,習總書記9月份在《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提出,要聚焦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萬鼎在創作中
“作為一名畫家,就應當用自己的畫筆去頌揚人民,歌頌時代,去表現祖國的大好河山。此次創作的《大秦嶺——中國脊梁》就是叩響了這個日新月異新時代的主旋律,蘊含著對蒸蒸日上的偉大祖國的激情頌揚!
藝術家更應有社會擔當精神
——陜西省美協副主席、著名山水畫家萬鼎訪談錄
記者:十七屆六中全會黨中央做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指明了“文化強國”的重要性。請問作為這次參加全國文代會的代表,您是如何體會的?
萬鼎:這次我作為代表能有幸參加全國文代會,是非常榮耀的事情。這次文代會期間令人最激動的事情是國家領導的講話,我認為其意義堪比當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國家領導多次強調藝術家要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深入到社會現實中去,深入到人民心中去。這一點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
在會間討論中,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西京在談到貫徹國家領導的講話時,對美協發展工作的全面展開作了重要發言。我談到了一個 “接地氣”的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現在交通工具發達了,普遍都有汽車,而藝術家們深入生活卻成了走馬觀花。一說到下鄉采風,整個一個車隊,乘著大轎子車到處轉。那么,這是不是寫生呢?當然是。但這和我們過去體驗生活式的寫生相比,其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體驗生活,就是要和老百姓親密地去交流,去接觸,去交心,但我們現在的寫生活動在一個地方究竟能呆多久?如今幾乎每個畫家手中都有了照相機,這樣采風照相的機會多了,但好多畫家因此卻拋棄了速寫本。在這個問題上,作為陜西畫家,我認為應該向劉文西先生學習。他雖已80歲高齡了,還堅持下鄉,到生活中去和老百姓進行交心,仍然在畫速寫。我們要大力提倡無論自己還是帶學生,都要拿起畫筆走入自然,深入生活,走進人民群眾。趙季平講,長安畫派的老畫家們那時候和老百姓融洽共處的關系可用“平視”來比喻,實際上大家都是平等關系。而現在呢,藝術家們卻高高在上。
記者:在文化強國戰略下,您對陜西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什么建議?
萬鼎:實際上陜西美協已經走向了全國美術大發展的前列。比如省美協主席王西京經常帶領大家外出寫生,支助希望小學,抗震救災,不間斷地做社會公益事業等等。前不久,省美協又成立了臨潼培訓中心,其目的就是要組織美協的會員進行輪訓,給大家建立相互學習的平臺,從整體上提高美協會員的創作水平。
面對經濟 快速發展的這樣一個狀況,如何把陜西變成文化強省?如何振興文化產業?我們應該把側重點放在文化產業上,如果沒有經濟做支撐,文化做后盾,我們只喊口號是振興不了文化產業的。是否可以考慮把文化與經濟捆綁在一起來做。如果有好的公共文化項目,可以讓國企或民企來參與投資 然后政府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積極鼓勵企業介入社會文化建設。比如,陜西美術頒獎大會現場全省企業共捐款2300多萬元,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書畫名家的感召力。如果政府沒有相應的體制和相關的政策出臺,僅靠名人的感召力是難以長久的。長安畫派大家們的遺作是歷史留給陜西的寶貴文化財產,政府能否考慮籌措民間資金來建立一座長安畫派紀念館?老畫家劉文西先生德高望重,聞名全國,政府是否可以考慮建一座劉文西藝術館?凡此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記者:從大的方面講我們要文化強國,從小處著眼要文化強省。請問在新時期陜西美協應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
萬鼎:在新的時期,陜西美協應承擔的首先是積極推動群眾文化和社區文化的發展,把“大美術”的理念不斷推向深入,逐步使群眾美術活動豐富多彩起來。同時,要逐步建立起幾個高規格的畫廊,以便長期展示我省近現代有極高藝術水準的作品,以此來推進大眾美術教育的發展。另外,陜西美協已經擔負起了振興陜西美術事業的重任,因此它的作為對美術界有極強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在目前較為混亂的書畫市場氛圍中,怎樣保證書畫愛好者和收藏著能放心購買到真跡珍品,就成為美協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已和中國美協進行了多次磋商,不久將在陜西建立起專業的文化維權機構。
記者:大秦嶺是您畫作中主要描繪的對象,且您對她懷有很深的感情。請問您是如何感知大秦嶺這座山脈的?
萬鼎:自從在秦嶺深處建立了創作基地,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大秦嶺的懷抱之中了。這是因為我對她懷有深深的愛戀,繼而產生了敬畏式的感恩。因為她是我的藝術之源,是我的生命之根,是我情感的歸宿。十幾年來,我親歷著她的日出日落、白晝黑夜,感知著她的陰晴雨雪、春夏秋冬,品味著她的偉岸雄渾、婀娜嫵媚。其實,我早已把自己變成了這里的“山民”,與大秦嶺共享一輪日月,同呼一抹最清新的空氣。
對于大秦嶺用“雄渾”兩個字來概括是恰如其分的,因為她那大山大水的蒼茫感、縱深感和包容感是在其他山脈所感受不到的。而這正是她偌大的“氣場”所在。我常常給別人比喻說,欣賞秦嶺山脈就像是在品嘗一碗牛羊肉泡饃:粗略看上去它混混沌沌,但仔細看碗面的肉刀工卻很精細,饃粒掰得很有規則,里面的湯料也耐人咀嚼。感悟秦嶺就是在欣賞一位豪爽豁達、威儀剛武的秦地漢子,他粗獷而又不失婉約與細膩。所以,你必須從細微處來觸摸她,認識她。如果要說她的顏色和調子,我覺得應該是“藍色”。因為藍色代表沉靜、深邃、悠遠,一看到藍色馬上會讓人沉靜、舒緩、平和下來,你的心靈會被這種湛藍色所凈化,從而不再那么心浮氣躁。蒼茫秦嶺是藍色調的。盡管她也有花紅柳綠的時候,但總體上還是藍色調的。因為那是我心中的向往。
陜西有山,秦嶺為最。這座被人們尊崇為父親山的山脈,極具中華民族象征意義。她以博大的胸懷橫亙在神州大地的中央,連接華夏南北,從而使南北一體,國土相通。而這些恰恰是秦嶺在中國地理坐標上的特殊地位。

記者:您的畫作以雄渾磅礴、色彩絢爛而著稱,給人一種壯闊秀美的全新意境。請問您在描繪秦嶺過程中是怎樣控制自己的情感因素的?
萬鼎:如果說大家對我畫大秦嶺有所認同的話,我認為這都是大秦嶺給予我的恩賜。面對大秦嶺的風云變幻,我只有欣賞和驚嘆了。大秦嶺,她養我胸懷,潤我筆墨,使我始終走不出她的懷抱。在表現秦嶺時,我追求豪邁放達,享受筆墨在肆意揮灑時的感覺,追尋青綠像青銅一般的厚重斑斕的色彩。在作畫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的一種情形是當我什么都沒有想的時候,甚至沒有想怎么畫的時候,我偶爾會涌動出一種靈感,想畫一個雪景、一場雨景或夜晚的秦嶺。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挽袖揮毫,肆意潑灑著彩墨,讓情感汩汩宣泄,這時的用筆是那么靈動而酣暢淋漓,又是那么地讓人盡興,欲罷不能。而此刻的我,內心竟然沒有一點點索求:因為我沒想著用這幅畫去參加某個展覽,更不要說把它賣掉換成金錢。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已完全進入到亢奮的創作狀態中了。這時候,即使一幅一丈六的作品,我也就是用上三四個小時,便一氣呵成。

記者:精神是繪畫作品的靈魂所在。請問您是如何領悟中國山水畫的人文精神的?
萬鼎:在社會文明發達的今天,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還有不少人感覺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那是為什么呢?因為現代的人們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經受著方方面面的誘惑。佛語講,人們痛苦的根源在于各種欲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事不可改變,但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心境,詩意生活,在內心世界開墾出一片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從而實現超越生活。清靈秀逸的山水畫可以稀釋現代都市過于喧囂的那份沉重,把人們帶到山林煙云的浩瀚滋養中,帶到微波蕩漾的水境里。山水畫中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茅舍小屋;無論是煙雨蒼林還是村郭山溪,它們都具有文化符號的印記,都可以從中升華出文化品格與詩情精神。
在這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里,人們失落了許多東西,那必然要在繪畫中寄托一些東西,以思考現代化的“失落”,借繪畫以寄托這種思想和情愫,來表現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良知和文化責任。一個畫家,只有用自己的筆墨語言去探索山水主題的文化奧秘,畫出山水主題的神韻極致,才能守望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 “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切對話。這恰恰就是中國山水畫的人文精神。
記者:有人說,在當今社會一小部分藝術家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喪失了藝術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這種說法,您是如何看待的?
萬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成就更高的藝術,藝術家也要力爭成為思想家。因為感知和認識生活也是需要有思想的。畫家不能是單純的個人主義者,而是要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藝術追求灌輸到作品里去,以此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
對繪畫作品藝術水平追求和經濟價值的追求往往是兩個矛盾體,但一定要把兩者的關系處理好。優秀的作品是高度思想性與完美藝術性的統一體,繪畫作品、最終價值高低是由這兩個因素來決定的。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若喪失了藝術使命感,其作品的含金量就會大大減弱;若喪失了社會責任感,其作品就不免流于俗套。所以決不可本末倒置。不然,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都會落空。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