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然(柳方金)山水畫:筆墨隨心化青山

屹然:《藏鄉風情》獲全國第七屆工筆展銀獎
前不久,我在《中國畫廊》雜志的攝影棚里看到畫家屹然的作品,正在拍攝反轉片的一幅幅充滿藝術魅力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印象令我擊節嘆賞,以至于多少天過去了,仍然不能淡去。
不難看出,專攻山水的屹然是一位中國畫創新的探索者。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是表現自然界的青山、翠谷、小溪、飛瀑、云煙,也不只讓人感覺布白的巧妙、物象開合的大氣磅礴,最重要的是那畫中深邃的意境、脫俗的神韻和嫻熟的筆墨。猛一看,在他的畫幅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似乎只是那么一勾一染、一皴一點,可是那皴擦點染間卻是那么率真、灑脫、渾厚與蒼辣。看得出畫家極為重視民族繪畫的傳統技法,同時我也特別留意從他那些充滿頑強進取與不懈追求的探索之作中所透露出來的不同尋常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畫家對自然美的發現,對自然的一種獨特理解和體驗,一種偏頗的情感移入或自我精神的投射,一種為重新喚起或激發類似的情感而需要傳導和表達的載體或符號系統。看得出,屹然正努力和企求把這些信息融匯到筆意墨彩中去,從而用作品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解與美學追術。從他那試圖在傳統與現代的銜接處沖天崛起的山水畫卷中,讀出了他對深沉、渾厚的無言之美的深情向往,對博大、靜穆的永恒之境的執著追求,并由此引發起我對美和藝術的廣泛的聯想和深沉的凝思。

屹然:山澗幽遠
美和藝術是人類與自然協合和聯結的紐帶之一。然而這種聯結與紐帶的存在及其表現,都是一種隱而不宣的秘密。正如羅丹曾經說過的那樣,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我們在生活中偶然為發現某一自然或藝術之美而能欣喜不已之時,卻不知更有多少美的事物和精靈,正尤如雨絲風片般地從我們身邊無聲流逝。因此,在人與自然或藝術之間,恐怕也存在著某種契機或緣份吧。細讀屹然的畫作,我覺得屹然對美的發現和擷取,不僅在于“契機”和“緣分”,更在于他的性靈、氣質與才情。

屹然:河源夕照
屹然山水畫的里程,大致始于改革開放以后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或許因為他性格的沉穩、為人的寬厚、心胸的放達,使這位生長于古城徐州的江蘇人,并不熱情于南宗山水的清靈秀美,而對雄強壯偉、渾穆峭拔的北派山水心儀已久。他說:“我在畫面上所表現的既是北方山水給我的印象,更是我個人性格的外化。”看看他的《古壑鳴泉圖》、《家在青山綠水中》和《青山行不盡》等作品,皆為水墨寫意山水,用筆繁復、積墨渾厚,但都空靈、氤氳、華滋,以實勝虛,顯得蒼茫雄渾。有宋人的氣勢、有元人的韻致,其筆法墨法,明顯地受到龔賢、石濤以及黃賓虹藝術的影響。屹然告訴我,當他在中央工藝美院學習之后,一頭扎進龔賢、石濤、黃賓虹作品的研習中,他發現蘊藏在他身上的水墨寫意天賦被喚起,被激發。從那時起,他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領域,并開始了充滿樂趣和艱辛的探索。屹然的畫風就像他的性格,是內斂沉穩的。他筆下的山水用線圓潤渾厚,重以線造型,強調骨法用筆,他把他的景物畫得很實在、很濃重、很飽滿,但仍然保持著松動和空靈的感覺;他的思考是深刻而縝密的,是宏觀而又具體的,但又不是山川自然的機械模擬,謹嚴中透出率意,力度中顯出輕松,畫中每個局部都服從整體, 注重大的效果,筆墨的語言不是以“炫耀”的方式存在,而是與意象、形式等天衣無縫地融于一體,并最終以單純、簡潔與質樸的視覺性融合在畫面總體的效果和氛圍中。盡管如此,筆墨的表現方式卻是多樣而豐富的。他以勾、點、染、皴、擦造成一種濃重而和諧的水墨樣式,如同平緩而不激越的多聲部合唱。

屹然:太行金秋
處于新時期的藝術家比任何時候都更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更注重自身創作個性的發揚。屹然也不例外。他為了進一步尋找自我,進一步強調“我”對藝術的理解,進一步形成“我自有我在”,他又負笈北上從師,孜孜以求,探尋自己的藝術道路。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中國畫高研創作班的兩度學習過程中,在諸多的良師益友中,他看到他們中間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踽踽獨行的寂寞,也常有彷徨歧路、莫衷一是的苦悶。千軍萬馬擁擠在水墨山水的獨木橋上,難以突破“大同小異”、“千人一面”的面貌,使他不能不思索自己的何去何從。回首覽閱中國山水畫史,或許是出于性靈而展示的智慧,屹然在展子虔的《游春圖》、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以及沈周的田園山水、張大千的重彩山水的讀解中,茅塞頓開:通向山水畫顛峰的道路何止是水墨山水一條路。中國畫最早是重色彩的,為何不來一次“文藝復興”,將中國畫山水色彩的運用向前推進一步呢?屹然在承繼和接續前輩藝術精神與藝術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自己的藝術取向,那就是在青綠與水墨山水之間的嫁接,開始了他的新的里程。

屹然:東峰依紅日
傳統青綠山水的作畫過程,從用線勾勒形體的輪廓與結構到分染打底而后罩染用色,亦已形成一套規范化的程式,材料一般為經過膠礬做底的熟紙或絹。除了在勾勒造型時有限度地用筆之外,敷色多以平涂方式或在分染時分出深淺陰陽,用筆的過程十分理性。在屹然看來,這種程式化與理性雖然突出了用色的效果,但也使技巧的應用成為一種簡單的經驗積累,過于單一的技法程式的材料應用無疑會使藝術家的創造力受到約束和限制,導致個性與激情的缺失。若要尋找并建立適合自身創作圖式的新方法,首先是突破傳統的技法程式,在把握傳統文脈和現代精神的大趣味下施展具有個性的理解與創造。經過一番思考,經過一番對傳統青綠山水的臨習和對近現代大家青綠山水的研究,屹然選定了一種建立在傳統水墨基礎上的亦工亦寫的青綠重彩表現形式,兼有水墨寫意的自由抒寫與工筆重彩的嚴謹法度,兩相糅合,墨不礙色,色不掩墨,墨因色澤,色因墨輝,產生墨色互滲、墨色共輝的新穎奇妙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屹然的這種“意筆工寫”或“工筆意寫”的重彩山水是畫在生宣紙上的,所顯示的藝術效果顯然與傳統的青綠山水畫在絹或熟紙上大相異趣,他在青綠山水中融入了水墨寫意的畫法和趣味,或者說,他在水墨寫意的技法和特性中融入青綠山水的細膩工整,顯得精工而又有逸氣。畫中強調了以書入畫的“寫意性”,筆力剛健,線以骨立,墨色蒼潤,云蒸霞蔚,色彩清新、鮮明而又雅麗,屹然創造了一種介于工寫之間的青綠山水畫的新文本,已和傳統的青綠山水、水墨山水都拉開了距離,也在不同于今人的格法中脫穎而出。他的創造性在于,在突出用色的前提下,重視開發和利用用筆用色的過程中出現的隨機妙幻的天趣,廣泛吸收水墨畫及其他現代繪畫中可用之法,如積、撞、染、堆、沖、洗、擦等方法加強筆觸墨跡和制作肌理的可讀性,增加平面色塊的表現容量,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覺感受。更重要的是,畫家在這一過程中擺脫了傳統技法程式中按部就班的枯燥程式,增加探索、發現、體驗、調整投入的樂趣,使畫面真正成為一種具有創造意義的運動。
近來,屹然的創造已經贏得了畫界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他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不能無視傳統,也不能無視現代,更不能無視自己的心靈。我想,中國山水畫的前途正寄望予像屹然一樣的這一代畫家身上。
原標題:筆墨隨心化青山——讀屹然山水畫作品有感

屹然:云涌哈尼

柳方金
畫家簡介:
柳方金 ,字:力文。筆名:屹然 ,號:清泉軒主。1955年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文化部文化中心特聘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委員、中國水墨機構副主席、中國水墨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興美協高級顧問、中國美協創作中心山水畫工作室畫家、徐州民進市委畫院副院長。曾執教于清華美院,現居北京。
作品《藏鄉風情》獲全國第七屆工筆展銀獎;《碧水微歌下遠峰》獲“壺口杯”中國畫名家提名展優秀獎;《登山俯平野》獲紀念紅軍長征70周年暨建黨85周年名家提名展優秀獎;《高原牧曲》獲全國書畫藝術展優秀獎;《夾金山下》入選08首屆山水畫雙年展;《雄姿遠眺》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展;《遠山映朝暉》參加全國名家五十人巨幅展;《巍巍太行山》獲江蘇省首屆山水畫大展金獎;《陽春布德》獲江蘇省第二屆山水畫大展佳獎;《松連竹路霧里橋》入選“中華情”中國畫展;《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入選2007年中國畫大展等。
作品《藏鄉風情》于2013秋拍以57.5萬元成交。多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大展中獲金、銀、銅、優秀等獎項,并被人民大會堂與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及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港、臺地區藝術機構收藏展覽。部分作品被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出版《屹然青綠山水畫藝術》畫集,《畫院派精英—屹然卷》畫集、《中國美術家大系》——柳方金卷、十二張作品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全集—重彩卷》、先后在《中國畫名家作品集》、《美術》、《書與畫》、《中國書畫報》、《美術報》、《21世紀國際美術精品博覽》、《中國書畫名家作品精選》、《中國書畫博覽精典》、《美術博覽》、《收藏與鑒賞》、《華人世界》等近百部專業書刊發表其作品。

屹然:大昌古鎮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