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油畫家沈天萬的藝術執著:永遠不做重復的我
3月25日,甬籍海派藝術家沈天萬油畫展在寧波美術館隆重舉行。這次沈老帶來了他的代表作《歐洲印象》、《白水繞東城》、《春》、《盜仙草》、《蝴蝶花》、《酒與葡萄》、《三娘教子》、《月夜》、《姿彩》等。

沈天萬作品 “歐洲印象1”
“在故鄉舉辦畫展,完全是機緣巧合。”沈老這樣說道。沈天萬從小生長在靈橋附近的蓮橋第,六七歲時去了上海。因此次得到寧波市海曙區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以及寧波美術館的大力促成,最終促使他下決心回故鄉舉辦自己的個人油畫展。
沈天萬的藝術之路坎坷且富有傳奇。上世紀50年代初他求學于上海美專西畫系,1954年學校調整為華東藝專,因不滿當時學校獨尊蘇聯畫風、扼殺學生天賦的做法,被關進了倉庫,卻無意間發現了中國美術奠基人之一顏文樑從日本、法國帶回的石膏像,因此得以盡情素描。沈天萬被迫退學時,還讓關心他的劉海粟受到了批評。在一窮二白的日子里,沈天萬和老師關良經常在無錫狀元樓飯店喝酒、唱戲、拉二胡。關良對他說,藝術就是要創新,勇于超越前人,即使當時沒人看得懂,不如留給以后的人來肯定你。因此,沈天萬60年代就將畢加索的風格融進了描繪中國戲曲的油畫中。

沈天萬作品“酒與葡萄”
1956年沈天萬買下了顏文樑先生從法國帶進中國的首版翻模石膏像,創辦了滬上最早的幾個私人畫室之一。十年動亂中,沈天萬被分進五金廠,白天干活,晚上創作,畫布不夠用,用堿水洗掉油彩繼續畫,沒有大畫布,妻子用小布拼縫,畫框的木頭也是拆掉了樓梯的木檔做的。那時得知虹橋萬國公墓里的大理像和碑被毀,沈天萬便趁夜騎上三輪車載回了斷碑殘像,死而復生雕了好幾件作品。
正是有著這樣的勇氣與執著,1979年1月沈天萬發起了文革后第一個體制外畫展——“十二人畫展”,作品前衛多樣,頗具探索性,與稍晚舉行的北京“星星美展”南北呼應,對中國藝術的影響直至今日。

沈天萬作品 “三娘教子”
沈天萬一直堅守“不做一輩子重復自己的畫家”,其畫風糅合了后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立體派等,同時個人風格鮮明。如其筆下的風景畫,有意變形,使房子猶如鼓起的皮球,群山如同禮帽,山下小屋狀如活潑孩童,使得風景能與人對話;他還是一位用色彩來造型的高手,物體間不用輪廓線,直接用色彩表現出體積、重量感;他筆下的人體空靈灑脫,將人體曲線表現出節奏和韻味。沈天萬的畫已進入心靈與色彩的自由組合,也完美實踐了恩師們“融合中西以創新”的藝術教育理念。
在中國美術界,沈天萬絕對是個特立獨行的畫家。“我不想模仿、復制別人,更不愿重復自己。”雖然師從一代大師劉海粟和關良,但沈天萬從大師身上汲取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創新求變的膽識。

沈天萬作品 “月夜”
觀看沈天萬的作品,讓人感到他的畫作在現實與幻想之間,靜物是構成的組合和色彩的“交響”,風景也不是某個景點、某個建筑的風景,而早已注入了自己的感受,是他自己心中的風景。常說畫如其人。但人們有時很難把這些色彩鮮麗、風格粗獷的畫與這位儒雅、溫和、不善言談的藝術家聯系起來。不過,沈天萬也笑著透露,年輕時他還是挺活躍的,當時在上海精武會,他還奪得過舉重臥推的冠軍。所以,直到現在,沈天萬身形仍然挺拔,仍能“老驥伏櫪”,畫畫不已。

沈天萬作品 “姿彩25”
據悉,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到4月3日,感興趣的朋友不如前往人民路122號寧波美術館3號廳一睹油畫大師沈天萬先生的作品。
沈天萬
1931年12月10日出生,浙江寧波人,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師承劉海粟、關良等藝術大師。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創辦滬上早期私人畫室。
七十年代末與畫友策劃具有社會和歷史意義的“上海十二人畫展”。1997年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
曾受聘于蘭州大學、無錫輕工業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學校任教,作品多次參加各級各類展覽并獲獎, 并發表于《美術家》《典藏》《上海美術志》《中國當代美術史》等專業刊物。
2010出版《沈天萬畫集》。
2012年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沈天萬畫展》。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