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畫家周寶麟:榮枯與共 向死而生
“比起花卉的盛開綻放的燦爛,它凋零敗落之時會美得驚心動魄,不是頹廢,而是生命進入一個周期養精蓄銳的從容和頑強。”周寶麟說,“我畫梅蘭竹菊多年,注意到秋天荷花開盡,獨留枯敗荷葉和飽滿的蓮蓬立于水上,夕陽下,這樣的場景讓人覺得這才是生命,就像人到中年時外表的華麗不再重要,反而是內在有多飽滿才是應該看重的。”
在周寶麟的筆下,殘荷也成了他最重要的一個表現題材,終日與荷共舞,觀賞荷花、品讀荷花詩文、與古來愛好荷花的大文豪神交,他已完全沉醉在荷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漣不妖”的高潔里。他好酒,并不沉迷,他說,半醒半醉的時候,是大腦最為放空的時候,只想著要表達的,會出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雖然荷花的脫俗與酒并不和諧搭配,但是悠久的時候,我才會全身心的都是荷花的影子,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和諧。
荷花這個題材從古至今被無數畫家演繹過,想要出新很難,周寶麟并不擔心,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都不同,自然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周寶麟畫殘荷,重在表現榮枯與共、向死而生。他的畫面里,飽滿的蓮蓬和清麗的花蕾相交輝映,荷葉不論是枯黃的還是未枯敗的,雖是在生命的后期,葉子往下垂,卻沒有浮在水面上,蓮蓬和花蕾的桿橫長斜出,卻都各有姿態,絕不是頹廢無力的。

荷花
他說,“人們見到這許多被風雨摧折的枯枝殘葉能生出些同情的心來,反而去加倍地愛惜那易逝的花朵。更希望自己能參透人生的真相,再從中獲得倔強和快樂,那種快樂恐怕會更真實些,這就是我要畫的荷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