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杭建—“多維琢篆”大刀闊斧的創新嘗試

檢索了多處對"篆刻藝術"的詞語解釋,概略而言,所謂"篆刻藝術"就是:以各類古代篆體文字書寫于某種材質載體之上后經鐫刻完成的具有綜合審美價值的一種"表現藝術"。
我們看到:篆刻藝術的定義要素中并沒有特別指出自身與"印章形式"之間有任何關聯。但令人費解的是,集諸多閃光點于一身的篆書可資書寫展現的形式方法甚多,而傳統鐫刻雕硺的技法也是變化無窮,為什么所謂正統、主流的"篆刻藝術"就務必是圍繞著"印章十淺刻"展開的呢?我們曾聽說過無篆不成印,但是否還需要我們根深蒂固的、永久的接受無印不成篆呢?

90度折轉大小篆朱文淺刻《泰山石敢當、百無禁忌》

雞血石隨形 四方延轉朱文鏤雕深刻《琢》

木質弧形朱文深刻《亦漁亦獵》
而印學界部分專家近似微觀角度的技法研討以及玄拗生澀的形容、表述也將原本可以大眾化的篆刻理念束之高閣。而對于新思維、新技法的出現則時有圍堵、束縛之嫌。 偶有敏感形式以及追求新異走向,即視為反傳統、反文化的叛逆風氣或斥之為雕琢氣、小家氣、江湖氣。
同樣,長期從事篆刻藝術的印學中人在理論導向的籠罩下深陷于對這一畝三分地的嚴防死守之中,以至于非常"不夠努力"的去進行突破印章外觀程式的探索,牢牢堅守于印章底面,默默耕耘于彈丸之地,方寸之間、不出左右,施藝手法雖也有多種稱謂,實則僅以平頭小刃、游走于薄刻淺雕的平面范圍之內。
有個比方不知是否適用,企業"借殼上市"時往往會增填新的項目以吸引股民跟進,可是平心而論,"借用印章軀殼"榮登藝術殿堂的"篆刻藝術"卻仍然盤桓于老祖宗圈下的狹小領地,未越雷池半步,令人扼腕。
本文的意愿是,篆刻藝術家們是否能嘗試著"逐步的、部分的脫離印章模式"的束縛呢?當然,本文寄以希望的,不僅僅是從形制上、技法上而是從傳統觀念上徹底解放自己,我們不妨環顧一下前后左右,諸如"琴棋書畫、戲曲詩文"哪一項老祖宗歷代傳承的國粹藝術不是通過不斷改良、創新而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呢?

兩側改印陽文鏤空雕《江湖滿地 月冷秋寒》
讓具有時代精神的篆刻藝術不再標榜所謂的"上追秦漢"、讓"千人一面"的泥古、跟風現象成為過去,讓千姿百態的個性風格得以盡情的綻放,真的就有這么難嗎?
當然,解放思想、大步向前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新的難點與問題撲面而來。業內人士希望篆刻藝術在觀嘗群體的概念中形成何種走向?創作實踐中,如何布篆、如何下刀才能即遵循"篆刻藝術"的基本法則又顧及與民間印章的外觀形式拉開距離?進而言之,篆刻藝術家們能否有勇氣樹立起專屬于自身形象的獨立標識?
針對這些尖銳卻又難以回避的諸多個為什么?本文也是一時語噎。而這些積聚胸中久久未能順暢的不正是印學中人應該研討釋疑的重要問題嗎?

戈壁石隨形白文《淡泊》

壽山石隨形布篆朱白文《隆中臥龍崗 躬耕南陽。晴耕雨讀 以待天時》
值得欣喜的是,新時期以來,篆刻藝術似有復興的趨勢,眾多的印學中人以及專業社團正在艱苦、努力的為"篆刻藝術"的盛名錦上添花,具有當代藝術思維的年輕印人迅速成長,在篆刻形式方面不斷創新,即有初生牛犢之勇,更具青出于藍之妙,令人鼓舞。

木質底、側懸朱文鏤空雕《不南不北 自出機杼》
而實踐過程中;觀念上;“篆刻藝術”如何能盡快擺脫"傳統印章模式"的束縛 ?技法上;如何突破舊制,大刀闊斧的進行創新償試?進而;篆刻藝術開拓性發展的陽關大道路在何方?
就這些困惑已久的諸多問題,筆者能做的唯以綿薄之力做"篆刻藝術"創新的不斷償試,聊以印證。

圈心散射延展布篆白文《云深山氣重》

環狀連筆朱文鏤空雕《云涌刀縱 劍走偏鋒》

竹根底轉兩側朱文深雕《壽》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畫隨古詩飄柳韻 詠柳畫柳柳成蔭——欒可新筆下那縷飄逸的柳絲條
- ·下一篇文章:郭杭建—“延展布篆”突破傳統印章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