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彩墨之道——門秀敏繪畫作品觀后感
“彩墨之道,于有法中立無法,無法中創有法。”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彩墨藝術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創新、發展,儼然出現了更加新穎獨特的藝術觀感。如何去進一步探索彩墨藝術的新形勢、新格局,已經是不少藝術家的共同追求。
在這眾多藝術家之中,中國書畫國際大學特聘教授、緣潤堂書畫院名譽院長門秀敏先生無疑是令人感到驚喜的一位。這位專攻潑彩潑墨的畫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頗有心得,近年來也在彩墨藝術上取得了不凡成就,引起了藝術圈內的廣泛關注。
門秀敏教授的彩墨畫作深諳傳統藝術之精髓,其畫作構圖新穎,筆法多變,氣韻生動,并且極具張力。在開合的運用與氣口的布局上均有獨到之處。對潑墨、破墨、積墨的技法探索上有著深刻理解。對色彩構成的運用、冷暖關系的對比、純度灰度的過渡、色階變化的把握以及墨色的相互滲透方面,也有獨到之處。
其畫作朦朧、混沌、恍惚,充滿著抽象與具象的巧妙結合,形成了極具觀賞性的嶄新面貌,并且引起了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這種抽象與具象的方式結合表達出了畫家對自然的感悟,其肆意流動,變幻莫測,令人覺得意義深遠。
門秀敏教授用畫筆對大自然的感受以極其自然的方式展現出來,以抽象無形的語言符號來詮釋極具豐富多彩的有形世界,使得看似無序的畫面實則充滿著特有的秩序。
另據介紹,2019年5月8日,以門秀敏教授作品為藍本的《“秘境——門秀敏作品集”郵票珍藏紀念冊》首發式即將在京舉行。在此之前,首發式主持人、知名文藝評論家、揚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原揚州市文聯主席劉俊與中國國際書畫大學常務校長杭舟等一行受邀嘉賓,共同來到了緣潤堂書畫院,觀賞了門秀敏教授的彩墨畫作。觀賞過程中,雙方進行了專業而友好的學術交流,并且對門秀敏教授畫作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認可。劉俊先生更是以“不忘初心”作為對門秀敏教授的贊譽評價。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劉俊先生是如何看待門秀敏教授與其畫作的吧!
《不忘初心-讀中國書畫國際大學門秀敏教授畫作有感》
作者:劉俊
讀門秀敏先生的畫,先遠看,最初的感受是“好看”;然后近看,又覺得“看不太懂”;再遠看,還是覺得“好看”。于是,讓我在反反復復中,由淺入深,又深入淺出。這樣的感受,頗有些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那種心理體驗。在這一反復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由“看不太懂”到“似乎看懂了”。

知名文藝評論家、揚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原揚州市文聯主席劉俊(中)、中國國際書畫大學常務校長杭舟(獨孤舟)(左)、中國書畫國際大學教授門秀敏(右)
門秀敏先生及其畫作出名后,可謂好奇者眾,好評如潮也。評論者中,有的從技術層面上予以評價,認為這是一種潑墨潑彩或破墨破彩的技法;有的從藝術層面上予以評價,認為這是藝術上的古今相接、中西貫通;有的則從學術上予以評價,認為這是“后水墨時代”的產物,呈現的是一種彩墨秘境。我不知道門先生是如何看待這些評論與評價的。竊以為,他應該會這么想:我只不過是始于熱愛、出于興趣、敬于藝術、久于勤奮、忠于初心而已,甚至是一種率性而為、隨性揮灑、我用我法。怎么會一下子搞出這么多的技術、藝術、學術評價出來?

我更愿意選擇門先生熱愛畫畫并確實畫出了好畫,初衷應該純粹的,完全是出于初心、不忘初心的。何謂初心?初心,也許就是一份特別的愛好、一個簡單的愿望,也可能是一種默默的追求、一種遠大的理想,更應該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積極心態和精神動力。總之,初心就是存在于人們內心里的那一件最純粹、最寶貴的東西。然而,這顆初心常常會被我們自己所淡忘或遺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多了些浮躁,卻少了許多仰望星空的浪漫;我們往往是多了些茍且,以至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要向哪里去?

初心,原本應該包括人們與生俱來的詩心與才情。其實,很多人的內心里都會駐著兩個人,一個是“自己的我”,一個是“詩人的我”或“藝術家的我”。只是后來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原因,或者是由于人生中的許多身不由己,內心里的那位“詩人”或“藝術家”睡著了,甚至消失了。等到有一天,當你退休了賦閑了,或當你急匆匆的腳步放緩了靈魂跟上來了,內心里的那位“詩人”或“藝術家”就會被喚醒。他們一旦醒來,便會因為厚積薄發而見風就長、枝繁葉茂、蓬勃向上、非同凡響。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大器晚成。
門先生大約就是這樣的大器晚成者。他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是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前不久,我在與門先生的深入交流之中,我在細細賞析他的畫作之中,似乎讀懂了他的“畫中語”與“畫外音”。這其中,有真誠,是一種對藝術的敬畏、憧憬和摯愛;有學養,是一種長期學習與實踐的積淀;有天賦,是一種天生擅長的藝術能力、潛力和執念;有童趣,是一種鶴發童心而不知老將至的情趣;有詩性,是一種以情寫景意境生的情感;有激情,是一種能從色彩中聆聽到的音樂;有哲思,是一種墨與彩、形與神對立統一的和諧;有追求,是一種通過自己言猶未盡而讓讀者意猶未盡的引導;更有愛心,是一種人品與作品相統一的融合

說門先生作品如人品、人品如作品,并非溢美之詞。但凡與門先生相晤并交流過的人,無不為他的真誠厚道、勤奮好學、博學多才和儒雅氣質所感染。他的畫作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志氣、正氣、大氣、朝氣、生氣、和氣,也正是他在畫外的為人處世之道。所以,讀門先生的畫,就是一種賞畫、讀人、閱世、養心和明理的有機結合。他的畫作,看似率性的,其實是真情實感的;看似抽象的,其實是有情有理的;看似現代的,其實是民族傳統的。他的畫作,不一定是某一個實在的景物,也不一定在表現事物的真實性,而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感情融入其中,為畫作賦予某種象征意義。

門先生為自己的畫作所賦予的象征意義,就是真善美。而這種真善美正是當下社會生態和文化氛圍所缺失的,也正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所渴求的。黨員干部有“三問”,我以為書畫家們也應該有類似的“三問”。門先生已經用自己為文作畫的實踐,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愛上畫畫,既是出于個人愛好,也是源于一顆愛美的初心;他作畫的過程,既是自我的修心養性,也是在為我們大家補上美育這堂課;他的畫作,既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更體現了他在引導人們審美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當下中國的文盲是不多了,但是“美盲”卻不少,不少人似乎患上了審美匱乏癥。于是,真善美與假丑惡之間的界線在日益模糊,甚至被蒙上了一層諸如丑形象、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的文化霧霾,整個社會似乎成了低美感的社會。由此看來,我們的社會需要補上美育課,因為“沒有審美能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由此看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提升審美境界,擁有審美能力的人,才能活出人的樣子,才能真正品嘗到人生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由此看來,我們的藝術家們都應該向門秀敏先生學習,自覺地擔當起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社會責任來,并切實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