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畫外——訪中國書畫名家寒石先生
寒石先生,山西平遙人。是近年來飲譽中國書壇畫苑的著名書畫藝術家。他的作品靈動而不媚俗,飄逸而不狂怪,行氣貫通,耐人回味。他的藝術精品多次被外交部禮賓司特選,并隨同國家領導人出訪饋贈給近10位外國元首。
作為當代中國最具實力的中青年書畫藝術家之一,寒石先生著作等身。多年來,他潛心著書立說,堪稱是一位有著多方面理論著作的文人學者、書畫理論家。在書法、繪畫、美術理論方面達到如此高水平的中青年藝術家,在國內尚屬少見。
日前,本報記者對寒石先生進行了專訪。同時,本報 《名企名家》欄目將陸續把寒石先生的作品及學術思想介紹給廣大讀者,并向大家展示寒石先生書畫作品的無窮魅力。
記者:請您談談中國美術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的情況?
寒石:中國美術已成為世界美術(或者說世界造型藝術)大國,理由有三:第一,五千年文明傳承下來的歷史經典作品可以讓我們當代人觀照 (傳統文化經典豐厚);第二,在世界范圍內從事造型藝術的人最多 (群眾基礎最廣泛);第三,書畫收藏、拍賣、市場運作最繁榮 (增值潛力最大)。
記者:那么,中國畫發展的現狀您認為是怎樣的呢?
寒石:籠統地講,中國畫的現狀是多元融合,形成這種現狀是有歷史原因的。其一,徐悲鴻的教育體系和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的背景造就了當代畫家;其二,改革開 放,西方各種學術流派和當代世界美術的影響;其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使得中國畫在傳統意義上有了全新的變化。
記者:什么是傳統的中國畫?
寒石:這個話題太大,三言兩語是說不清楚的。簡單地說,我以為,傳統的中國畫應該說1840年以前是一個分水嶺,之后也有像齊白石、潘天壽、黃賓虹等大 師,以及當代許多承接傳統的畫家。但純粹的傳統中國畫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了變化。所以說 “傳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現在的中國畫也許就是以后的傳統。
記者:你認為現在的中國畫家里有沒有大師?
寒石:大師的鑒定是歷史的、學術的話題,這需要歷史的篩選,研究家、理論家、畫家以及社會全方位的認定。我想,中國當代畫界有自己認定的大師,因為故去了 的、真正稱得上大師的,比如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已占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現在活著的有可能成為大師的我想他們在跟前人賽 跑,與當代人比拼,真正能在歷史上站得住腳的是對中國美術具有推動作用的,對后世有影響力的才能稱其為大師。而今天的大師,又必須站在世界美術舞臺上,為 中國美術占一席之地的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大師。
記者:中國畫現在流派眾多,風格各異,您認為哪種流派和風格最具影響力?
寒石:什么流派、什么風格,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確實有原創力,跟著大師名家走是一種捷徑,也是求學之路的一種途徑。但我不認同風格千人一面,藝術語 言是要個性化的,更不認同打著 “師出名門,即為貴族”的現象。流派也好,風格也好,是歷史的、地域的、文化的自然發展,不要一窩蜂,不要今年流行紅裙子,滿街都是紅裙子。藝術家要有排 他性的眼光,要有一意孤行的勇氣。現在是多元化的時代,只有創新發展才是最大的風格,最永恒的話題。
記者:我覺得您對中西方的大師充滿了敬仰之情,您是怎樣看待大師的?
寒石:大師是有思想的。比如齊白石提出: “似與不似”;李可染提出:“放在精微”;李苦禪提出: “寧霸不俗”;吳冠中提出: “風箏不斷線”。都是他們偉大思想的濃縮,大師不僅僅是技術的大師,更是思想的大師。我認為形而下是技術,形而上是思想和觀念,他們能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 最核心的是他們思想的導入,技術的錘煉才能達到登峰造極。所以,我敬仰他們,沒有思想和觀念的畫家永遠是畫工、畫匠。
記者:你對畫家早熟和晚成是如何看待的?
寒石:畫家早熟是春花早艷,畫家晚成是秋菊更香。畫家的早熟和晚成是有其歷史原因和社會環境的。比如張大千的早熟,他是大師;齊白石的晚成,他也是大師。 每一個人成長的路徑不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智慧的門徑對每個人都是敞開的,就是按每個人走的過程以及操行的能力而定。當代畫壇也有不少早熟的畫家,但成 名之后就嬌俗了,明顯的后勁不足。還有的年輕畫家,畫出了一張好畫在畫界初露鋒芒,受商品畫的影響就挺不住了,結果就再不出好作品了。
記者:我們現在常聽說“快餐文化”,你認為美術界是否也有這種現象?
寒石:我覺得現代文化現象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大眾文化最典型的是 “卡拉OK”現象。那么作為繪畫來講,最典型的就是畫家提著筆到處參加筆會,所作的作品草草率筆,一揮而就,結果呢?精品、力作少了, “快餐文化”的泛濫使千錘百煉、嘔心瀝血的集體主義和個性主義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可能,而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沒有幾件力作、精品文化產品推 出,那么,它的文化建設無疑是很不成功的。
記者:你是怎樣看待畫家的修養的?
寒石:陸游有一句話說: “功夫在詩外。”我一直很重視這句話,那么,畫家的修養應該包括哪些呢?陳師曾說過: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 人而能自感。”那么,什么是 “文”呢?它便是思想、品德情操、學識、才情等多方面的修養。但它并不是直接表現于繪畫創作的表面形式上,而是反映在作品的意境中、格調上的,是看不見卻 可以感覺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