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畫家45年的寫生足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考美術院校,除文化課合格外靠的就是速寫,素描的基本功。進入美術院校后老師強調要多畫速寫、多觀察、鍛煉眼和手。那時每逢假日,在車站、集市凡是人多的地方,都會遇到或背、或拿畫夾畫寫生的美院學生。每年寒暑假后,每人都會有很大的收獲,一摞摞速寫展示在同伴面前。五、六十年代至到八十年代初美院畢業的學生畫速寫的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進人八十年代以后,中國人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照相機開始普及彩色膠片的出現。速寫這種原始記錄生活方式,逐漸被相機所代替,就如電腦普及后許多人都不會寫字一樣。畫速寫這一繪畫的基本功,也被遺忘了。
我也曾多次外出靠拍照片,回來進行創作。但我感覺,照片和寫生存在很大差異。寫生本身就是創作過程。在瞬間抓住到主體、概括、提煉、構圖、造型---等因素,在短時間內,使你的大腦里得到高度的分析綜合。這是任何相機都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九十年代后期,我又開始拿起速寫本。堅持外出寫生、畫速寫、畫水彩。
從上世紀的1955年暑期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附中算起,我真正畫速寫的年代已超過50年。但是保存下來的速寫原作,現在只能找到1962年時的作品。而且畫的都是鋼筆速寫。也可能因為鋼筆速寫線條牢固、清晰、不易消失、宜于保存的緣故吧。
我為什么偏愛鋼筆速寫:
一 鋼筆速寫“難”,“難”的是它不能修改,逼著你必須動筆之前要觀察準確、構圖、造型、線條以及黑白處理在瞬間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落筆準確一氣呵成。
二 為防止畫面不被污染,必須從左上至右下順序用筆。細部加工可不必當時完成。以免占用寫生時間。
三 速寫本的用紙最好是堅挺,帶有細小的波紋,不要滲水。鋼筆的筆尖要粗一些,可自己制作,也可購買現成的速寫筆。采用國產的碳素黑墨水。速寫本80年代前,大都是我自己制作,選用合適的用紙,按自己習慣的開本來制作。
速寫是你對生活體驗的記錄,創作的素材,也是人生的軌跡。幾十年后,翻開速寫本,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真實的形象和環境,甚至那個年代的歷史經歷都會以視覺形象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速寫的魅力,它比文學敘述要為真實動人。
所以一幅老速寫、一珍老照片可以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1962年10月,當時我正在魯迅美院版畫系讀大三。系里安排我們到遼南復縣得利寺果園體驗生活,秋天正是蘋果成熟開始采摘的時候。62年秋也是我國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人們從饑餓中剛剛蘇醒過來。對食物的要求還是相當迫切的,這也是我們選中到蘋果園體驗生活的初衷之一。
到果園后,果園領導就“約法”三章,記錄最清楚的是:歡迎同學們參加勞動,就是不許吃完好的蘋果。當時好蘋果要出口前蘇聯償還債務。
同學們工余后,可以吃落地果,可以吃樹尖被鳥雀啄過的傷殘果。后來我發現被鳥雀啄過的果,大都在樹的頂端,日照時間長,又紅又大,又脆又甜,是樹上最好吃的果。這段經歷一直伴隨著我。每當秋天,蘋果收獲季節,如有機會我都會到蘋果園,專門去挑揀被鳥雀啄過的處理果。當今我家住在北京郊區,京杭大運河畔,附近不遠處即是果園,每年秋季都會去購些“處理果”回來。
得利寺離大連市當時只有近2個小時火車行程,利用休息日,我去了一趟大連,也是我第一次去大連。抓緊時間到大連海濱,漁村畫速寫。大連老虎灘,當時是一個漁港。每當海水漲潮時漁船進出港,退潮時,人們都在海灘上揀拾蛤蜊、小蝦、小螺、小蟹---。
漁船大都是木帆船。1962年10月4日的兩幅速寫,記錄了當時情景。如今,大連老虎灘已變成人工填海的大廣場。每年舉辦的大連啤酒節,及重大的商務活動都在此廣場舉辦。成為大連人假日消費的大樂谷。昔日的漁港、帆船、海灘---已成為歷史的回憶。
1963年畢業前夕為畢業創作,再次來到大連漁港。在遼寧大連水產公司和瓦房店農村體驗生活。在大連水產公司住在緊靠鐵路線上的簡易工棚里。每當火車經過,我們住的房子就隨著鐵軌震蕩起伏。更為不能入眠的是,工棚的木板鋪下爬滿了吸血鬼臭蟲。多日無人居住,我們入住后,這些吸血鬼可飽餐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們抓獲一個個肚子撐的鼓鼓的吸血鬼。所幸的是我們有跟隨漁輪出海的機會,如不暈船會在海上大飽海鮮。平日水產公司食堂,也會有非常廉價的鯨魚肉和海雜魚。第一次吃鯨魚肉類似牛肉的質感,略有腥味。總之在那個年代,能吃到這些東西已是非常難得了。
1963年6月所畫的幾幅速寫,就是描寫大連漁港碼頭的。因為水產公司是一家國營公司,漁輪都是機械輪船。每艘輪都有幾十噸到數百噸位,可以到遠海撲魚。還配備了武器,如重機槍、連發炮等,以備自衛。
1964年暑期,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本科畢業。從附中到大學,在該校學習了9年。我很幸運的被分配到北京中央國家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這是當時的全稱)郵票發行局郵票設計室,從事專業美術設計工作。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郵票美術設計也要為政治服務。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我與設計室的一位老同志(幾年前魯迅美院畢業生)被分配設計“軍民聯防”郵票,突出軍民守海防的內容。這一重大題材的郵票,得到解放軍總治政部的全力支持。1965年10月我們倆在總政的安排下,持總政介紹信。一路綠燈地前往山東的煙臺、崆洞島、海陽所等,幾處軍民聯防搞的好的單位體驗生活,收集創作素材。在膠東海防前哨期間,我們參加了軍民聯防的實彈演習。會見了抗日期間的民兵爆破大王,女民兵連的姐妹們。離開山東,又直赴福建前線廈門市。當地駐軍領導機關,負責把我們護送到,臺灣海峽前沿陣地的大嶝島、小嶝島。在小嶝島可以看到金門國民黨士兵的活動。每隔一日,雙方都會發生炮擊。在大、小嶝島的田里布滿了彈坑。這時雙方的炮擊,已很少使用實彈而用宣傳彈,仍然可以爆炸但很少有殺傷力,大都是些傳單及小件禮品之類。我方軍民的日常生活尚屬正常。島上到處都是工事,軍事訓練、軍事演習已是島上軍民的日常課程。島上的建筑、民居都是花崗石壘成的石屋,幾乎不使用木料。婦女是農田和家務的主要勞動力,海島生活使她們個個長的結實、健壯,槍法也很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