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讓生命成為藝術品
看到張穎近期的畫,就如看到了她的人,淡然如菊,溫婉從容,細品畫作,仿佛看到她在一筆筆書寫中不斷確認著自己的人生態度、生命主張。
生在此時代的大多數畫家,也在每天接受海量激發各種欲望的信息,但又缺乏時空觀和文化傳承底蘊的涵養,畫面難免有浮躁、火氣的時代病。而張穎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榮寶齋》雜志社多年工作經歷,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求學增加傳統藝術學養,每天浸淫在中國傳統藝術樣式和理論氛圍中,使她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祛除了火氣,畫面更添一分超然,而這正合傳統藝術的精神所在。

張穎
作為一個對文化傳承有使命感的榮寶齋人,張穎并沒有陷入進古人迷陣,這得益于她在藝術和生活中的廣收博取,古人在山林間飽游沃看,她則是游歷各國海洋山峰,各種異域文化藝術的樣式和規則讓她的視野更加開闊、藝術觀照廣度讓她對藝術理解更全面,藝術選擇也更篤定。她也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學習、吸收電影、攝影、戲劇等姊妹藝術創造靈感,這一切的積淀,給了她從容選擇藝術道路的源泉。
我們知道,人造圖像的本質反映的是一個人的認知。一個畫家的認知,畫面就顯示的明明白白,因為畫面就是畫家表達的感受和態度的載體。張穎在不斷尋繹契合自己心性的繪畫語言,她的作品《羅衣垂綠川》以幾條花莖線條上下貫穿畫面,大塊墨色荷葉主導畫面,白色的荷花和幾只靈動蓮蓬,組成一幅頗富生趣的畫面。

《羅衣垂綠川》
作品《植荷迎清風經過亦自香》里簡墨淡彩的荷葉、素中點紅的荷花、較弱堅韌的枝干,形成經典S形構圖,充滿美的韻味,給人一種怡然自得的情境,在繁華世界里尤顯珍貴。

《植荷迎清風經過亦自香》
小品《清風定何物》,則顯出淡然,隨性而為,更顯自如灑脫。

《清風定何物》
作品《一時風月》墨色更加簡淡,筆不周而意周,只以淡淡墨色示意出荷葉輪廓,無色而具五色之絢爛。這些作品里的色彩和線條就如她的人生般淡然、從容。

《一時風月》
張穎的畫淡雅,人們會說覺得淡雅沒有力量感,也許有些人覺得不夠宏大,殊不知這更是一種堅忍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當今五光十色的當代生活中尤顯出塵,作品《植荷》正是這種境界。

《植荷》
真正懂她藝術的人都能感受到淡然篤定的精神力量,而要想得到這種精神力量的滋養,必然需要靜下身心來,輕輕的和她的作品共處。試想,時下被物欲牽引的人們,哪位沒曾經歷喧囂躁動、寂寞疼痛,誰人不被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生活裹挾?能靜下來,能淡下去,豈不是超出常人的力量?可以想象,或是明麗春日的清晨,或在炎炎夏日的午后,一張素紙、一灣香墨、一曲雅音,一只素筆,輕描淡寫間一幅作品漸漸顯出真容,她以荷花表達自身的人生品格和高潔的精神追求,自己追求高潔品格的人生理想。她畫面里的荷花被高潔不群,清麗超然,頗具君子品格,這不正是讓世人神往的中國藝術的風格?
談到藝術觀,張穎很認同?乱焉斪鏊囆g品鍛造的觀點,認同他“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有待完成的藝術品”的理念,她認為每個生命都有獨特價值,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價值表達的出口,而她正是借畫畫這個媒介來書寫自己的生命價值。

《蓮花破曉白如霜》
篤定的生活態度是經歷豐富生活后的淬煉積淀,成熟的生命主張是一種哲學反思后的自我選擇。選擇本身就具備一種意義,選擇什么樣的而生活,選擇畫什么畫,張穎內心非常篤定,也在淡定前行。于張穎而言,畫筆已成為她雕琢生命的利器,畫面就是她的立場,那些真切而豐滿的心靈感知,那些諧趣而理性的圖像塑造,抵過任何華麗的詞藻。對張穎而言,她的作品不是現實荷花樣態纖毫畢現的模擬,而是對其契合內心追求的追溯,淡定面對時光在那些花葉莖間的流逝,顯出人性偉大的張力。
張穎正以時光為筆墨,把不斷流轉的光陰凝固在畫面上,孜孜以求地鐫刻一份溫暖,一份慰藉,一份思考,以此凝練自己的生命宣言,更確認一份當代國人的生命價值。期待她有更多作品出現,帶給人們更多面對生活的堅韌力量。( 文/美術評論家馬瑞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