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水陸畫的時代風格及收藏價值
作為古代寺廟舉行水陸法會時懸掛的水陸畫,有絹畫、布畫、紙畫,多為民間藝人的工筆重彩人物卷軸畫,俗稱道師畫、廟畫等。
水陸法會始于南朝梁武帝,到宋元明三代達到高峰,清代時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基本消失。水陸畫分為上下二堂,上堂繪諸佛、諸菩薩、諸聲聞、緣覺、諸天、天王明王、天龍八部、三清等,下堂繪忠臣烈士、陣亡將士等。上堂水陸畫像人物是超度者,下堂水陸畫上是被超度者。一般大型水陸法會上,一堂水陸畫的數量達到120幅,朝廷修設的水陸法會上水陸畫會多達200余幅。
現保存下來的水陸畫多數為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內容多為道釋儒三教卷軸式作品。更早期的一般很少,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水陸畫也多是這一時期的。西安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藏有時代較早者,為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江西五岳廟的水陸畫。敦煌藏經洞所藏水陸畫大多為唐宋時期所繪,可惜大多已流失海外。
水陸畫一般出自民間無名畫師之手,色彩以赭紅配綠色調,裝飾效果非常強烈,尤以神佛菩薩畫像的畫法最為精湛。在封建社會,為了擴展宗教的影響力,常用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其感染力。因為在封建社會老百姓大多不識字,而水陸畫則以勸善懲惡宣傳畫方式出現,文圖并茂,使人們很容易理解。民間水陸畫大多是供養人捐資所繪,有相當多的水陸畫均標有信男信女的姓名和有關捐錢者的文字,有的還有家居住址和年代日期。
明代水陸畫
水陸畫在明代發展到頂峰。明太祖朱元璋是僧人出身,他除了命畫院畫師給水陸法會作水陸畫外,還曾制多堂畫幅,用于鎮邊之用,于是民間水陸畫隨之盛行。這時的水陸畫皆以工筆畫面目出現,人物線條用高古游絲描,與宋元時期的佛教繪畫比較接近。
明朝水陸畫基本上以工筆重彩為主,用礦物質顏料繪成,雖經幾百年,顏色艷麗如新。佛像人物工整,用色三礬九染,畫面具有深厚的感覺。頭飾衣紋以金粉勾描,富麗堂皇,至今依然金光奪目(圖2)。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佛事繁盛,這一時期的水陸畫存世較多,各地現存明晚期的水陸畫大多為這一時期所繪。在繪畫風格上,嚴謹細膩,人體合乎比例,造型既準確又生動(圖3)。畫面設色和諧,線條流暢而有節奏感,表現出人物須發、肌肉、服飾的不同質感。
明代水陸畫繪制手法繼承了元代以來的壁畫形式,但水陸畫在佛教主尊的基礎上增加了佛道儒各類圖像,使水陸畫具有一套完整的規制。由于朝廷重視,民間藝人較多,繪畫技藝成熟。尤其絹本所繪水陸畫,人物勾畫細致傳神,設色鮮艷明麗。
清代水陸畫
清早期的工筆重彩水陸畫保留了明代風格,但遠遜明代水陸畫的幅數和精美。清晚期,水陸畫風格發生了變化,追求華麗的效果和飽滿的畫面。同時,兼工帶寫的作品較多,還出現了文人畫中的水墨淡彩畫法。
清早期的繪畫風格
清康熙、雍正年間,國家局勢基本穩定。這時期的水陸畫極為工整,風格接近明代,畫風仍很嚴謹,多重彩描金,造型準確,生動自然,用筆勁挺流暢,能夠將不同服飾的質感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雍正九年(1731年)的正佛圖,為湖南靖州府會同縣寶山寨林萬才、林門張氏捐銀4錢同修。所繪釋迦摩尼佛像接近明代的風格,用筆精致,且反復多次渲染,畫面更顯厚重。
清中期的繪畫風格
乾隆時期,社會繁榮。水陸畫風格已有較大的變化,人物用鐵線描法,線的韻律感強。人物臉部呈橢圓形,色彩濃厚艷麗,用凹凸不平的染色法,使人物動態更為生動。而且大多描金,尤其眼部在燈光照射下,往往出現美麗的光彩。這也是乾隆時期水陸畫的一個明顯標志。
嘉慶時期,水陸畫的形式變化不大,大多還采用工筆重彩畫法,勾勒渲染十分細膩。
清晚期的繪畫風格
道光、咸豐年間,外敵入侵,太平天國興起,社會動蕩。水陸畫也因此受到影響,工筆重彩水陸畫的數量有所減少,出現了兼工帶寫的水墨淡彩作品。道教題材的水陸畫明顯呈上升趨勢。風格不像以前那么嚴肅,更加接近現實生活。
在道光年間,水陸畫用彩十分艷麗。但與前期相比,衣飾花紋有所減少,背景的祥云簡單,只是線描平涂。
在咸豐年間,水陸畫的筆法徹底發生了變化,用色較淡。以線為主,以色為輔。這時期的道教水陸畫有所增多,出現多種單色水墨線描的繪畫形式。
同治光緒年間,清王朝江河日下。這時間的水陸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多采用復色方法,色彩變化明顯突出。同時,服飾亦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服飾趨于簡化,不像前朝那樣繁瑣,紋飾大為減少,頭冠的裝飾亦簡單化。
光緒年間是清晚期歷時最長的一個時代,現存這一時期的水陸畫較多。其風格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色彩在不同程度有所變化,繪畫風格不像以前精細,服飾相對簡單
宣統水陸畫基本上是光緒年間風格的延續,但色彩明顯暗淡,不像前朝那樣富麗堂皇,線條的功力有所減弱。
民國時期的繪畫風格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水陸畫的質量大幅度下降,著色不像以前用礦物原料,致使色澤較暗,且有褪色現象。除少數精品外,大部分作品較粗糙,這種現象在民國前期較少。民國時期有大量的“黃板紙”水陸畫,由于較硬,不如宣紙柔軟,雖然年代不長,但開裂較為嚴重。這一時期民間信仰的地方神像在水陸畫中比例增大,布本水陸畫在北方大量流行,一般為細布(洋布)繪制,俗稱百神圖,多為供養人捐給小型廟宇。其畫法仍采用傳統的工筆重彩,肌肉部分多用復色渲染,富于立體感。而文人所繪水陸畫的筆法和用色與民間藝人有所區別(圖13)。清以前布本水陸畫一般為麻布、粗布繪制。
水陸畫的收藏
目前我國古玩市場所見水陸畫多為清中晚期之物,清早期的不多。明代的一般較少,明以前的在市場上偶爾也會出現。明和明以前的多為絹畫,絹有粗細之分。明晚期到民國,大部分為紙本、布本,絹本較少。水陸畫收藏分為三類。
一、皇家寺院所藏。多為宮廷畫師所為,是以細絹為材質的工筆重彩畫。繪制細致,裝裱精良,如山西省博物館藏保寧寺明代水陸畫和首都博物館(微博)藏明清水陸畫。如今這類水陸畫在收藏市場上已經很少見,而且價格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