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大都會博物館的兩場展覽:展品在精不在多

■ “中國:鏡花水月”展覽的展廳一角

■ “梵高:鳶尾花與玫瑰”展覽中的一幅作品
作為全球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今年舉行的“中國:鏡花水月”展覽,巔覆了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國藝術展區的十三個展廳全部用上,將傳統中國元素之美與西方人的中國想象交融呈現,像在佛像廳里,布置了一個模特,穿一身金色金屬盔甲感的禮服,創意來自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在一點都不改變博物館原來展品的布置之上,加上了舊的、新的、中式的、歐式的服裝元素。
如果你覺得紐約大都會已經開始走上時尚路線了,那你就錯了。在近日舉行的“梵高:鳶尾花與玫瑰”上,梵高在普羅旺斯所創作的花卉系列4幅油畫,在此次展覽中實現自創作以來125年間的首次重聚。同時,此次展覽為專家研究梵高對當時工業染料的使用,以及畫作為何會褪色,提供了機會。
如何讓一個展覽既叫好、又叫座,已經成為困擾眾多博物館、美術館的普遍難題。不少的公立機構擁有豐富的收藏,或者有能力借來不錯的展覽,但往往由于策展的視野不夠廣闊,或者市場宣傳力度不夠,使得展廳往往門可羅雀。一些商業機構雖然擁有資深的策展人,而且利用自媒體手段宣傳攻勢凌厲,但由于展覽布置粗制濫造,充滿濃濃的商業味道,雖然可以吸引到大量的觀眾,但在業界卻沒有影響力。
上海不缺乏好的展覽場所,也擁有眾多熱情的藝術愛好者,但如何能夠真正打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展覽,卻一直是一個困擾著各方的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鏡花水月”之所以受到歡迎,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想象、浪漫、懷舊的角度來說,將是數代西方人對于中國的想象與實踐的凝聚,打造出一座幻覺的花園,一部幻覺的史記。各類現代時尚的服裝,與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商代的青銅,漢代的銅鏡、陶俑、漆器,魏晉的佛教造像,唐代的書法,宋代的繪畫,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家具并置。這種充分想象的場面,其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沖擊,更是豐富的思考,讓人們看到了古代中國文明對于現在時尚文化的影響力和沖擊力,使得展覽的意義得到了深化。
在“梵高:鳶尾花與玫瑰”中,雖然只有4件梵高畫作,分別是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館藏的《鳶尾花》、來自華盛頓國家藝廊館藏的《玫瑰》,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兩幅同名作品《鳶尾花》和《玫瑰》。但是其意義卻是深遠的,不僅展覽了梵高卓越的繪畫技巧,更是為專家研究梵高的用色習慣并最終解開其畫作褪色之謎提供了寶貴機會。
無論是“中國:鏡花水月”,還是“梵高:鳶尾花與玫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好的展覽,與布置的形式、展品的數量都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有一件展品的展廳,有可能吸引眾多的觀眾,而簡單羅列數百件珍品,也未必能成為一個經典的展覽。究竟能否既叫好、又叫座,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利用好展品說好“故事”。就像好萊塢大片,我們看上去是靠金錢堆出來的,實際上卻有著各式美國精神,但我們花費同樣的錢卻只能模仿其中的特效,而難以得到其中的精髓,關鍵還是沒有講好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