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窯的釉有4個要素

圖1,清光緒粉彩花盆,高19厘米,南京博物院收藏。

圖2,五代耀州窯青釉剔花花卉紋倒流壺,通高18.3厘米,陜西省博物館藏。

圖3,燒制前的現(xiàn)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2012年攝于河北邯鄲。

圖4,北宋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高30.5厘米,日本收藏。
景德鎮(zhèn)窯的釉有4個要素,即釉果、釉灰、著色劑和助熔劑,它們需要人工配比。有的北方窯口,例如磁州窯的釉不用配比,用水將邯鄲當(dāng)?shù)氐囊环N泥土調(diào)勻即為釉。
景德鎮(zhèn)窯行話將粉碎得很細(xì)的優(yōu)質(zhì)瓷土稱為釉果,它專門為配釉而制。釉果加水?dāng)嚭统赡酀{,再配入釉灰、著色劑和助熔劑而成釉漿。釉灰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石灰石塊置于石灰窯中燒成石灰,再用適量的水使之水解成氫氧化鈣,然后再與一定比例的鳳尾草或狼雞草相間而疊并煅燒,所得之物即為釉灰。釉灰也是高溫釉的助熔劑,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此外,還含有少量硅、鋁、鎂、鉀、鈉、鐵的化合物。釉灰和釉果按比例調(diào)制,從1:9到4:6不等,比例不當(dāng)會影響釉的質(zhì)量。晚清時期出現(xiàn)波浪釉,釉面不平整,釉果和釉灰配比不當(dāng)是重要原因之一。圖1中花盆的釉面不平,是典型的波浪釉,但圖片上不清晰,看其有文字的側(cè)面也許會清楚些。
著色劑在明代以前有鐵、銅、鈷和錳4種,清代又多了銻和金,它們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現(xiàn)。釉色與釉中著色劑的比例,助熔劑的成分,窯爐中的溫度和化學(xué)氣氛有關(guān)。著色劑在釉中的比例從百分之零點幾到百分之幾不等,白釉中的鐵含量在1%以下,釉漿中鐵含量3%左右是青釉瓷(圖2),5%左右是褐釉瓷,8%以上是黑釉瓷。鐵在高溫下的呈色有青(綠)、紅、褐、黑和米黃色,低溫下的呈色有紅、黃色;銅在高溫下的呈色有紅、綠兩色;鈷在高溫下呈藍(lán)色,低溫下為紫色;錳在高、低溫下都呈灰藍(lán)色;以銻和金為著色劑的都是低溫釉,分別呈黃色和粉紅色。有的釉燒成前后的顏色不同,如圖3和圖4中,磁州窯的黑釉燒制前為赭色,燒成后才呈黑色。古陶瓷和仿古陶瓷的著色劑以天然礦物或者石頭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例如,祭紅釉配方中的著色劑為天然的寒水石(一種方解石)。
助熔劑下期接著說。
責(zé)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