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將藝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深圳、上海以及北京,是中國目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三大設計之都。拋開北京特殊的文化資源優勢不談,上海和深圳的設計都有其獨特的發展之路。
上海的設計思潮離不開其“國際化”的氛圍。上海具備了一種歷史悠久的“海派”風格,本地有更看重外來設計的消費習慣,使得上海在相當長的時間內 失去了本土設計師的成長土壤。直到近幾年,由于經濟發展和本土文化精神的呼喚,上海設計才重新形成國際化和本土化交相輝映的局面。
和上海相比,深圳的設計更有一種草莽英雄的色彩。上世紀90年代,由于深圳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領先的制版、建模工藝,不少國內外設計師選擇在 深圳扎根。深圳設計師的思想非常活躍,具有很強的前衛性和批判性。而其在工業設計方面的獨特優勢成為深圳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充分彰顯出設計在經濟發展中的 重要價值。
近期,恰逢“設計上海”與深圳工業設計論壇相繼舉辦,本報記者走訪了兩地的行業協會、從業者、設計師和參展商,力圖窺斑見豹,盡可能展現兩地設計的不同風貌,以探尋中國設計未來的發展之路。
設計上海:國際品牌與本土原創交鋒
300個國際設計品牌、1000多件設計新品、40位國際設計大師、24場設計論壇……日前,2016“設計上海”以強大的陣容席卷上海,為期 4天的展會吸引觀眾逾5萬名,展覽最后一天觀眾數量更是高達1.3萬多人,專業觀眾數量比去年首屆增加了20%。這個100元面值門票被黃牛炒到好幾倍的 展覽,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設計上海”是中國首屈一指的設計盛事,今年的展覽大規模展示了全球頂尖設計品牌,提供了一個交流、交易平臺。“設計上海2016”創意總監 Ross Urwin表示,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的創意產業年增長率基本保持在13.7%,2015年行業總收入更達到了6226億元。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中國內 地的內飾設計師隊伍已經壯大到60萬人,未來有望超過1000萬人。業內認為,“設計上海”已經成為中國設計對外最重要的交流窗口。
零距離接觸“國際設計潮流”
今年的“設計上海”依舊設立了當代設計館、古典設計館、限量設計館三大設計展示區域。在當代設計館,國際知名設計師和制造商與新晉工作室、設計 師進行了聯袂展出,呈現了當代家居設計的最高水準和前沿設計;古典設計館追根溯源,把代表西方百年歷史和傳統工藝的品牌帶到中國;在限量設計館內,觀眾則 可以看到經受歷史考驗的傳世之作和精湛的限量版新銳設計。
從品牌數量和規模上看,今年的展會吸引了更多國際大品牌的入駐。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中國的藝術、 設計氛圍在不斷提升。“決定參加‘設計上海’是因為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設計類產品的新興市場。來之前,我們對中國設計并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這次來 我有很不同的感覺,我認為我們進入中國設計市場已經太晚了。”在前來參展的荷蘭設計品牌TPFT的藝術總監范·亨特胡特看來,這次展覽是在中國進行推廣的 難得機會,可以擴大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事實上,“設計上海”儼然已成為國際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試金石——他們不急于現場銷售,而是通過現場訂貨的方式, 與國內線上線下的經銷商建立初步聯系。
每年的“設計上海”展,各地設計師都會作為“鐵粉”前來觀摩取經。據悉,今年的設計展超過一半的展品此前從未在中國展出,還有部分設計新品以及 具有收藏價值的作品是首度對外公開展示。以最常用的椅子為例,已連續3年參展的丹麥品牌HAY推出的桌子、長椅、沙發都呈細長條的鏤空設計,在光源直射下 可以看到椅子的倒影。成立20周年的法國品牌IBRIDE推出一張漸變色的“魔鬼魚”椅,椅子微微翹起的扶手,呈蝙蝠翼形,流線的設計像是一只魔鬼魚正張 開身體迅速游走。類似這樣的例子記者還看到很多,總而言之,在“設計上海”,無論是外行還是內行,都能最近距離的擁抱“國際設計潮流”。
本土原創設計進步神速
除國際優秀設計作品外,今年的“設計上海”還有不少來自中國本土的設計師與設計品牌。在展會現場,這些本土設計品牌與眾多國際大牌一樣人氣高漲,展品銷售也很火熱。
“中國本土設計進步得令人瞠目結舌!”這是日本參展商長谷建川面對記者時發出的感慨。不少國內品牌以不同風格傳達“中國元素”。以實木家具品牌 為例,來自杭州的木智工坊帶來“睡眠茶幾”“無邊邊柜”“硯臺系列”以及一張純軟包的三人沙發,上述產品首次在木質結構中加入大理石,是該品牌探索新材料 的第一批產品。山水文化也被用于文具和物件中。意外設計帶來的“微山水”以表面起伏的形象形似山水故而得名。第一次參展的“飛行物”展示了一件件猶如雕塑 的瓷、陶燒制杯器;命名為“石舟”的茶壺以船的造型為靈感,采用壺嘴壺身一體設計的形式,將茶漏內置阻隔茶葉。
在展會現場,還可以看到中西方設計的對話與融合。成立于上海的明合文吉設計工作室是由中國設計師徐明和法國建筑師文吉共同創建的。此次,他們展 出了一組以“無中生有”為設計理念的現代家居作品——代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玉石和金屬組合在一起后,作品被賦予了現代氣質,混合的材質、變換的紋理表達 出東方的含蓄之美。“與以往的‘東方遇見西方’不同,在今天風格之間不再是沖撞,而是融合,各自去掉扎眼的符號,平和地搭配,美是唯一的共同原則。”其負 責人這樣解讀道。
“中國的設計審美正在加速發展,主要的動力就是渴望展示個性。”在“設計上海”創意總監Ross Urwin看來,“設計上海”在展示國際大牌設計之外,也是一個本土設計師的培養地,參觀者可以從中發現很多中國設計師的作品。
大師作品離公眾還有多遠
當“設計上海”的業界口碑不斷升溫,它能為慕名而來的中國消費者帶來什么?
“我們第一次來‘設計上海’,希望借助平臺了解中國客人的需求和審美偏好。”初次來到“設計上海”的國際家具品牌Mad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重點不是“賣出什么”,而是“了解中國用戶口味”。
“我們在去年做了詳盡的調研,回去完善了產品設計,今年是借助展會尋找合適的經銷商。”另一家服裝設計品牌負責人對記者如此表述。事實上,絕大多數參展的品牌,都帶有“看看自己的設計風格中國消費者能接受多少”的探問。
“實際的銷售沒有起到很大效果,但對品牌價值的提升無法估量,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我們。”第三次參展的廠商StarDG負責人對記者坦言,“這次我覺得現場反響不錯,但是下單跟我們在歐洲來比還是很小的一部分,按照訂單量,中國尚不足我們全球銷售額的1%。”
作為反映市場走向的一大窗口,博覽會在短時間內能夠投射出供需現狀。除價位外,產品的設計風格、品質、功能性、舒適性、背后折射的生活習慣等都是左右買家是否投入的原因。
“國內的設計品牌在不斷完善,客戶對設計的認知度也在改變。但需要一段時間。”清華美院畢業的家具設計師陳鵬飛以一把歐洲的椅子為例介紹說, “這把椅子并不是全部實木的,在椅背部分有一塊板材,在歐洲這是以此為傲的,因為它靈活運用了不同的材料特性,但經過中國翻制后,這里引以為傲的,恰恰是 對原版椅子改進的部分。”陳鵬飛道出的不僅僅是東西方審美的差異,也是一場國際化展會可能面臨的尷尬。
“在中國,‘設計上海’的規格是領先的,但不足以和‘倫敦百分百設計展’等國際設計展會相媲美。因為中國好作品有,但非常少。”陳鵬飛的話從另 一個角度說明了“設計上海”和國際一流設計展的差距。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設計上海”的專業性、學術性以及規模目前還無法和國際成熟的設計展會 相比,但在中國當下的設計品消費市場大環境下,其存在的價值與自身成長的空間已顯而易見。
深圳設計:中國智造突破的助推器
2000年,國際知名設計雜志《Design》曾做過一份公眾調查:在中國,提到設計,能想到哪個城市?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第一、香港第二、北 京第三,臺北第四,景德鎮第五,而深圳,僅能排到第十三位。2008 年,這個排在第十三位的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 “設計之都”的稱號,深圳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全球第六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面對外界的一片質疑聲,這幾年,深圳也用行動證明它是一座以設計為傲的都市。
從“山寨之城”到“設計之都”
位于中國南部的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這座海濱城市從制造業和貼牌代工發展起來,人們每每說起它,總免不了大談其“山寨”功力。從手機、服裝到鐘表的三大產業,似乎很難與“創意”“時尚”產生關系。
然而,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北京是首都,資源豐富;上海的時尚氣氛很濃,發展方向和東京、紐約很像。在北京、上海辦設計展有時尚氛圍。但深圳不同,我們有的是產業氛 圍。”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沈永芳女士談到“深圳設計”的優勢時,顯得很有底氣。“1988 年我剛來深圳的時候,深圳沒有自己的品牌,全部工廠都在做出口。1995 年開始深圳有了本土品牌,我們也不斷幫助它們發展。這些年,我目睹了深圳整個服裝設計行業的變化,從沒有品牌到有品牌,再到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并走向世 界。以前我們的產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而今天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品牌附加值。”
作為全國第一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深圳工業設計占領全國 60%的江山。2014年,深圳工業設計產值達52億元,同比增長逾兩成,創造經濟價值逾千億元。2015年,深圳工業設計節、工業設計周、工業設計大 展、國際創客周、高交會等一系列高端活動展示了深圳工業設計實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2015年第62屆德國IF國際設計獎中,深圳超越北京和上海,共 有42件作品獲獎;在工業設計與創客創業的融合創新發展中,深圳引入了世界各地的設計大師入駐。業內認為,工業設計在深圳,闖出一條開拓創新的道路。
以創意園搭建發展平臺
深圳的設計歷史,相對于國內其他城市可謂短暫,但崛起速度驚人。不少設計師回憶起剛到深圳時這座城市的樣子,不約而同地提到,當年的深圳雖不至 于是“文化沙漠”,但文化氣氛和今日完全不能相提并論。設計師曾軍說:“深圳非常包容,接受能力很強,當各種新生事物逐漸滲透的時候,文化的良性生態會逐 漸建立起來。深圳是以一種對外敞開的接受和民間力量活躍的方式來建構它的城市文化。”
現在,大大小小的創意園在深圳各區百花齊放,包括萬科位于留仙洞的創意園,又比如位于蛇口海上世界的南海意庫。在蛇口,即將建成中國首個大型設 計博物館,亦是英國維多利亞和艾爾伯特博物館(V&A)的首個中國分館。博物館的媒體和傳播主管奧利維亞·科靈在談到此事時說:“中國正試圖從 ‘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V&A 希望能在這一過程中給予支持。深圳除了以生產代工為人所知,這里由設計師們組成的社區也在不斷壯大,尤其是工業設計方面。”
根據最新的“十三五”規劃,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下,深圳爭做工業設計創新發展排頭兵。2015年,工業設計不斷助力深圳從“制造”到“設計”、“創造”及“智造”轉型。
擁有多個創業園的深圳不僅在設計上創新,在“設計金融”上也首開先河。2015年11月6日,國內工業設計龍頭企業深圳市嘉蘭圖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標志著這家設計公司正式開啟了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發展道路。
設計與科技的融合更是大勢所趨。2015年,深圳“創客之城”的名頭十分響亮,與科技和制造業聯系緊密的工業設計轉型明顯。深圳不少公司一開始就有意識地偏重于科技含量高的領域。除了目前占據世界無人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大疆無人機,虛擬現實、機器人、智能硬件等科技智造領域也是工業設計公司的合作首選。不遠的將來,深圳在機器人、虛擬現實、音頻消費類電子產品幾個方向不僅要做到全國第一,還已經將野心對準了世界第一。
人才資源成為深圳設計底氣
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這座年輕的城市一直散發著與中國其他大城市不同的青春朝氣:“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開放,以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 命”的速度至上。在深圳已生活20多年的設計師廖芳覺得,設計在深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與這座城市的驚人發展速度密不可分,“高速的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 建筑設計師,而創業的熱潮也帶動了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等服務于商業的設計門類高速發展。因此,深圳聚集了大量的優秀設計人才。”
深圳市工業設計行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封昌紅介紹,目前,深圳擁有各類工業設計機構近6000家,其中工業設計專業公司500余家,各類設 計工作室、方案公司和設計策劃機構近1500家;在各產業領域企業內成立設計部門近4000個;工業設計師及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關于深圳本土設計師的培養問題,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覺得,深圳是全國群眾基礎最好的地方,“深圳的設計產業,以及跟商業和其他產業的關聯,使得設計在深圳的發展呈現出非常多樣的面貌。”同樣,中央美術學院許 平教授認為,深圳是全國最有活力、注重創新的城市,是在全國敢于開風氣之先、接受新鮮事物的地方,“深圳在設計領域對全國有明顯的帶頭作用。深圳被聯合國 評為‘設計之都’,對其設計生態是一個極大的推動。目前深圳也面臨如何走好未來幾十年的問題,需要梳理歷史的思路和未來發展的出路。”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