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亮紫砂藝術
劉學亮, 字勉瑩,1969年出生于山東聊城,現定居北京。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協會工藝師。 畢業于北京物資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后在中央美院、北京大學進修書畫專業。紫砂作品刊載在《人民政協報》、《中國文物報》、《安徽日報》、《世界華人書畫經典雜志》、《中國書畫報》等多家主流報刊報道。2013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上海收藏協會、主辦的中國宜興陶藝“五朵金花”杯上海展中作品《石瓢》榮獲“金獎”;2015年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北京聚源恒業展覽展示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北京)中式生活藝術展“聚鼎”杯中作品《高麗》、《環龍三足》榮獲“金獎”;《紫玉金環》全手工作品被臺灣藏家收藏。出版有《勉瑩紫墨集》。
作品賞析
紫砂魅力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釋、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而紫砂壺是中國茶道首推的茶具,或許已經超越了茶具,升華成為了茶的一種精神和內涵。
紫砂壺代表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回歸自然,尋找真我的精神積淀。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鐵質,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在烈火中融為一體,鍛造出一個個通透的新生命,這一鍛造過程不需任何修飾。紫砂壺可以說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藏溫潤光澤于泥內,只有在不斷使用當中才會越來越美。這種含蓄、深沉的姿態也是一種人生的啟迪。
紫砂壺不僅是一種器物,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它精煉雅致,從細微處透出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紫砂壺的美在于它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章、題銘、繪畫、書法、雕塑、篆刻諸藝術,共融于一體。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人物,山水,托物寓意,每見巧思。
紫砂壺沉淀了一種悠久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縱深感。那種悠遠和歲月沉積的美是一種無法替代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學法則與哲理禪思。在紫砂壺上我們能見到古建筑、雕塑、書畫的瑰麗身影,能感知詩詞歌賦的美妙意境。其作品內在的精氣與神韻在靜靜地訴說著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生活情趣和鮮明的人格個性。他把泥的捏拿玩到了極致,其絞泥“沙漠之舟”的飄逸、靈動,恰如“大漠孤煙直”,體現出玩味人生、追求情趣的藝術效果。
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講博采眾長,互相吸收。《周易》所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剛柔相濟也是這個道理。壺小乾坤大,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壺之中。紫砂壺融方圓剛柔于一體。紫砂壺不僅造型上有方圓之分,壺身、壺把、壺嘴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壺上的線條更是有曲有直、剛柔相濟。即使看似圓形的壺身,其橫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圓,圓中有方。再細觀壺之神韻,即使氣質剛強似猛士,曲水流長處也自有俠骨柔腸。
紫砂壺的美更存在于使用當中,將沸水注入壺中,觀壺色瑩潤如玉,聽泉眼細流汩汩,茶香裊裊而來,壺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龍飛鳳舞,卻又觸手可及。拿來摩挲把玩,心中頓生愉悅親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紫砂壺能在使用當中愈發光彩照人,越用越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養壺”。壺靠使用以養生,以養浩然之氣。紫砂壺與茶文化相伴而生的魅力讓賞者悅心。
劉學亮紫砂作品創作中
畫作欣賞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