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訪中國神州書畫院院長劉克俊

畫家劉克俊
他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教師。他是中國神州書畫院院長劉克俊。
劉克俊,清蓮,法號同榮,齋號集賢齋,1971年生于合肥,著名工筆畫家王道良先生入室弟子。現任中國神州書畫院執行院長,中國畫院特聘畫家,安徽省書畫研究會、安徽省青年美協、合肥市美協會員等。

劉克俊作品
2011年,40歲的他創辦了中國神州書畫院,致力于組織開展大型書畫展覽、全國采風、公益事業以及國際交流活動,促進了國內優秀書畫藝術工作者與海內外同行的交流與共進。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一直致力于為書畫家推薦宣傳,他義務幫無數書畫同道創建過百科名片、寫推薦宣傳文章。2012年八月組織創辦了“首屆神州杯全國書畫大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包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書畫愛好者積極參與,反響熱烈。又于2014年舉辦了“中國神州書畫院作品展”,再次引起轟動。

劉克俊作品
搜索劉克俊的名字,后面有著一長串的標簽:毛公鼎銘文研究專家、藝術品收藏鑒定專家、策展人,中國民間藝術家聯誼會創辦人、中國毛公鼎銘文研究會創立人,中國畫院畫家,中國民間藝術家聯誼會會長,中國神州書畫院執行院長、藝術總監…… 對于這些劉克俊先生不以為然,他強調,愛書畫猶如愛逛街一樣,只是個人愛好,若想更進一步,那就好好寫,認真畫,若能堅持到老,即便不能成功,也無遺憾。他自小就堅持練書法,后又開始自學中國畫,大量臨摹前人作品,偶有心得。后又拜安徽工筆畫大家王道良先生為師,并安心學習、創作,漸入佳境。

劉克俊作品
讀劉克俊先生的作品,山水畫作墨色大膽、隨意,色彩運用豐富、靈動。在他的人物畫作品中有不少以荷花作為背景,意在通過畫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清香、高潔,提醒人們向蓮一樣潔身自愛,他的作品追求和自身心靈的共鳴。“待發之前,心手相師,創作之前,已經胸有成竹。”他曾說,即使是畫一本破舊的字典,也要讓欣賞者感覺到剛被翻動的痕跡。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教師。在創作和畫院的工作之余,他也收了不少徒弟。“我自己主要是負責教我的徒弟,也會客串代課。”對于藝術教育:劉克俊先生認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施教。從2013年起,他就開始致力于書畫技藝的傳道授藝,目前已在多家藝術學校及老年大學任教。劉克俊認為,文藝創作者追求的品位應該更高一些,“世界上有很多文明,唯獨中華文明一直延綿不斷,就是因為中國有傳承精神,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為了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劉克俊作品
“教”與“學”是個能動靈活的過程,教的主題是能動的老師,學的主題是靈活的學生。只有“活教”的老師,才能將學生“教活”。劉克俊就是一位“活教”的老師。面對學員們入學時繪畫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劉克俊的教學理念是:把所有人都當成零基礎開始教起,讓他們保持“空杯心態”。“‘空杯心態’就是讓學員們把以前學過的知識或者知道的理論,暫時先放到一邊,再開始聽老師講課,這樣等學員們掌握了基本繪畫技能之后,就可以結合實際去搞創作了。”

劉克俊作品
對于目前一些家長盲目地讓孩子去學習藝術的做法,他表示說藝術教育,不可針對任何人。對于那些出于文化課不好才去學習藝術課的孩子,劉克俊更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不愛學習,學藝術也很困難。作為學生,要首先完成學習任務,在有精力和有興趣的前提下才可學習藝術。情商和智商、理解能力很關鍵。情商高的人,會設計、會構圖(俗語);智商高的人,理解能力強,二者缺一不可。反之,會無端增加孩子的壓力,對之成長有害。孩子健康快樂的童年比什么都強!”

劉克俊作品
不同于創作者的身份,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劉克俊在藝術教育過程中也得出一些心得和經驗。他認為在對孩子的藝術教育中,首先要培養出他們對于藝術的濃烈興趣。再者,就是要根據每個孩子自身特點、喜好,有針對性的指導。最后,專門攻之。

劉克俊作品
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劉克俊說:“多參加書畫藝術展覽等活動,讓其感受藝術氛圍,不要放過任何機會。”他經常帶學生去看一些書畫拍賣會的預展,給他們介紹每幅作品,講解筆法和構圖。看完回來,學生還要交筆記、心得。“去看展覽的目的就是要懂得欣賞、熟悉筆法、精確構圖。看得多了,自然分得出優劣。”(作者韓鴻飛)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作品

劉克俊作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