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元:時代需要一批新孔子

石中元在北京延慶農家院勞動
時代在呼喚著一批新孔子
費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學社會學十年”紀念會上說:“現在世界正進入一個全球性的戰國時代,是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在呼喚著新的孔子,一個比孔子心懷更開闊的大手筆。”“當前人類正需要一個新時代的孔子了。新的孔子必須是不僅懂得本民族的人,同時又懂得其他民族、宗教的人。他要從高一層的心態關系去理解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此后,呼喚新孔子就在孔子學界有了回響。石中元的《當今世界需要一個新孔子》及駱承烈的《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積極因素》等,從各個角度對孔子學術思想進行了分析評價。
——摘自《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 /張頌之
注:《當今世界需要一個新孔子》一文載駱承烈主編《孔學初探——中原孔子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后選入《文苑擷趣——打撈我的筆墨生涯》下集第十章人文精神散論 ,此博客標題改為:新時代需要一批新孔子
————————————————————————————————————————
新時代需要一批新孔子
石中元
一 是生存,還是滅亡
300年前,從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摧毀了悠悠萬年的農耕社會,在全球創建了一個全新的工業文明社會。如果說,18世紀的產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科技的進步和巨大的物質財富,那么也同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試看今日世界:天空在變黑,海水在變臭,森林在減少,土地在退化,物種在滅亡……
危機促使人們進行深刻的反省。西方人引以為豪的不斷地向大自然挑戰的“浮士德精神”終于到了極限。于是,便出現了西方人尋找東方文明以圖解脫;東方人向發達的西方國家學習,以求富裕。
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算起,150余年來,東、西方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文明經過了激烈的斗爭沖撞,現在這兩股活水終于出現了交流、融合的趨勢。如果說,西方進取開拓的“動”文化象征著陽剛,那么東方的保守妥協的“靜”文化則是陰柔。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失調這個世界就要出亂子。只有“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 和”陰陽相調相諧,才能產生祥和之氣,和平的氛圍。——當今的時代呼喚著“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手筆。這個大手筆就是人類期待的新孔子。
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口爆炸、資源銳減……種種危機顯露了不祥之兆——人類面臨著滅頂之災。“如果人類再西方過去那樣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以無限進步,無限發展為最高價值,而不進一步對人進行超越而內在的反思,不對人際關系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那么結局可能就是人類的集體自殺。”(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
這個新的孔夫子面對最急迫的問題就是:人類怎樣生存下去?怎樣消除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
“天中有人,人中有天”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嚴格地說,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里,都有孔子思想的烙印。
孔子提出“仁”是“愛人”的觀點,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愛心”,提出“愛物”的觀點:“親親、仁民、愛物”,主張熱愛親人、仁愛百姓、珍愛萬物。《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主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泛愛萬物,不要對大自然橫加干涉,而要與自然為友,和諧相處,這是消除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的良方,是全人類繼續生存下去的前提。——“泛愛萬物”才能拯救人類!
二 是毀滅,還是發展?
科學征服自然,使自然失控;戰爭掠奪財富,使社會失控。按動核電鈕地球變火球。人類的才智發展到這樣一個地步:地球上的幾十億人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少數按動電鈕的個人和組織——地球和人類就掌握在他們手中!已經過去的五千年文明史,沒有任何一個帝王、任何一個政府能擁有如此大的生殺大權。
人類絞盡腦汁創造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人類向大自然進軍的工業化活動破壞了地球——這,不能說是人類理性的失敗。西方人崇拜的理性,西方人引以自豪的現代科學和邏輯思維,實踐證明,并不能保證人類走向至真至善至美。心性狂亂、逞強好斗,個人主義第一,并不能帶來和平、理解與寬容。兩次世界大戰,毀滅地球的核武器以及破壞地球的工業革命都發源于西方——這,不能不引起全人類的深思和警覺。
是毀滅,還是發展?如果打一場核戰爭,這個世界沒有勝者,也沒有敗者,只有“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面對成千上萬的核彈頭,人們醒悟了,明白了。只有交流、融合與和解,才能使人類走向光明和幸福,而分裂沖突和繼續仇恨,只能導致毀滅。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中國人的本性就是一個勤勞本分、溫和謙讓的民族。而民族的尊嚴、國家的獨立是前提,然后才能談得上和平美德。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生財和為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當今的世界需要有一個用善良心,找和解路的新孔子。他能指導人們實踐“和而不同”,“和平共處”。
三 是人性,還是獸性
物質財富滾滾而來,道德之光隱隱而退。物質的滿足,填補不了心靈的空虛;科技的起飛,并沒有提高人類的品質。現代人精神上最大的不幸和痛苦,莫過于自我的失落。這種自我的失落,有來自客觀,如高度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人淪為機器的奴隸,人異化為物。也有來自主觀,即一些人沉溺于物質的追求而不能自拔,人淪為金錢的奴隸而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人,心靈怎能不空虛呢?——找回真實的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完善理想的人格,這是當代人對新孔子提出的要求。
在這第二個千年即將過去,第三個千年即將到來的世紀之交,在這人心惶惶,人們不知干什么好,干什么都沒著落的年代,人類的注意力轉向了注重精神道德修養的中國傳統文化。“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孔子強調的是內省,“內省不夠,夫何憂何懼”。孔圣人十分欣賞曾子的行為——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譽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用心復習嗎?
當代人性的墮落與孔子的人格修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暴力、吸毒、詐騙、偷盜、性混亂、貪污腐敗……人的獸性在科技昌盛的今天四處泛濫。人們不得不關注儒家心性的學說以及佛陀、基督、穆圣以及老子的學說。不得不耐著性子,翻開古書,聽取老祖宗們絮絮叨叨的勸告和正襟危坐的教訓。我們先人的文化精粹,為的是防止我們這些子孫后代從自由走向枷鎖,從瘋狂走向殘廢;防止我們從貪欲走向毀滅,從人性走向獸性。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堅持獨立的意志,人的尊嚴。“不食嗟來之食”,人格比生命重要。“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一個全面的理想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中國真丈夫!
四 新孔子:一個具有全球意識的學者
1993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北京大學社會學十年”紀念大會上說道:“目前導致大混亂的民族和宗教沖突充分反映了一個人類心態失調的局面,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呼喚一個新的孔子,他將通過科學聯系實際,為人類共同生存下去尋找一個辦法。”
這個新孔子是一個具備“全球意識”觀的人文主義者。胸懷全球,放眼宇宙;把天、地、人看成一個整體系統,站在全球和全人類的立場來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運用系統論的綜合方法,探索天——地——人之間的依賴與相互影響,建立人——地——天協調發展、和平共處的新社會。
這個新孔子把各個國家和地區看成一個世界系統,不再把他們分割成180多個國家組成的集合體。把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等諸多學科綜合起來,當成一個完整系統來加以研究。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從事定性分析,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從事定量分析,以解決人口、生態、環境、資源等錯綜復雜的問題。自然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自然化。這個孔夫子既是自然科學學者,又是社會科學學者—— 一個具有全球思想庫的大學者。
這個新孔子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不給人“遺老遺少”的“國粹”形象。新夫子治學立言、不囿陳說、力破門戶、兼綜博采,既立足于儒學精粹,又有當代新意識,是個堅持“君子不器”的通才,是個涉獵各學科的大雜家。
人類需要這樣一個新的孔夫子。時勢造英雄,21世紀將出現這樣幾個,或一批圣人。這批新孔子將當代和千古結合起來,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起來,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以此來探索人類的生存之道,發展之路,探索地球的興衰和天體的演變,探索將給人類帶來福音的環境保護、生態技術和生物工程。
新孔子們,是拯救人類的導師。
此文原載《孔學初探》一書 / 駱承烈、李玉潔主編 / 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版,后入選《文苑擷趣——打撈我的筆墨生涯》下集第十章人文精神散論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