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人風景油畫《匈牙利多瑙河畔》
匈牙利,被譽為“歐洲多瑙河上的明珠”。因為它位于多瑙河的沖積平原上,因著這條河流的滋養而土地肥沃,山川妖嬈。我們通過畫家田迎人的風景油畫——《匈牙利多瑙河畔》,可以管中窺豹,得見一斑。
多瑙河有“三絕”。

世界上,河流萬千,多瑙河是一條最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河流。它流經的國家最多,一共10個——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堪稱一絕。
據科學考察,由于地質環境復雜、酸堿度不均、大氣與光線折射等原因,多瑙河也是罕見的一條色彩極為豐富的河流。一年四季,它的色彩變幻莫測,大致有暗青色、鉛灰色、深綠色、棕褐色、土黃色……又是一絕。
既是河流,都會唱歌。而世間最具有音樂細胞的河流,具體說,是最具西方古典音樂細胞的河流,非多瑙河莫屬。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名曲《藍色多瑙河》,演奏和播放次數最多,聆聽者最多,再添一絕。
需要說明的是,“藍色多瑙河”的“藍色”只是在樂曲中成立,而現實中的多瑙河并非藍色。田畫家將多瑙河的流水畫成土黃色,是準確的。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是寧靜的,安詳的,舒適的,當然,也是古典和浪漫的。在這幅畫中,沒有人,卻有生命。河岸那邊一片青嫩的草甸,喻示童年的稚嫩、甜美、溫情與記憶;草甸邊緣高大樹木構成的叢林,則象征青春的活力迸發與健碩成長;而河岸這邊破舊、廢棄的兩只小木船,仿佛是歲月流轉使成年人的往事沉淀成故事……
田畫家善于在她的風景畫中,講述她自己的故事。她記得小時候,父親帶著一家人去劃船,劃的是木槳船。父親的手掌磨破了,露出血痕,卻興致很高,上岸后,歡樂聚餐。在未經世事的孩子們看來,像這樣的家人歡聚,將會無休止的重復下去,決不會想到終有一天,親人天各一方,竟至陰陽兩隔。我們從這一幀風景油畫中,能夠體味那追憶之中一絲絲的哀婉、惆悵,如同微風吹拂著細嫩小草所發出的嘆息,那聲音纖細、微弱得幾乎聆聽不到……
然而,在一般觀賞者眼中,這幅風景油畫《匈牙利多瑙河畔》中的一對小木船,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想象而產生多種解釋。它們也許是昔日一對深情的年輕戀人不老的圖騰,也許是幾個頑皮少年曾經激流歷險的見證,也許只是附近村莊的垂釣者過度使用后的代步工具……是的,誰知道呢。我們在前面說過,在這幅畫中沒有人,卻有生命。不僅有生命,也有生活。
多瑙河,偉大藝術母親般的多瑙河,她孕育音樂家以靈感,也哺育油畫家以激情。
早在16世紀,多瑙河發源地德國,那些志趣相投的油畫家就組成了“多瑙河畫派”。其代表人物,是畫家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爾(1480-1538)。這一畫派的風景畫,注重大自然的時序更迭,萬物的盛衰榮枯,充滿想象力與浪漫情懷。應該說,阿爾特多費爾與田迎人,兩人是相隔500年的知音。前者一再說:“人出現在自然中,或多或少是偶然的”;后者則一再畫,畫那些沒有人物出現的風景畫。前者在風景畫中,注入了濃郁的浪漫詩的情調;后者則以詩的浪漫,賦予風景畫以美麗的靈魂。如果我們對照著看——阿爾特多費爾的畫作《雷根斯堡附近的多瑙河風景》和田迎人的畫作《匈牙利多瑙河畔》,就能發現,兩者在抒情詩一般的情調上的吻合,在向靜謐、安適的大自然致敬這一點的投緣。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