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羿承:藝術授權與藝術品產業發展

藝術授權是藝術品產業的國際通行模式之一,其特點是藝術與產業的融合,開辟出產業升級的新機遇。
藝術授權的概念進入中國已經有十幾年時間,在中國日益重視的文化產業推動下,藝術授權開始展現魅力。藝術授權讓藝術回歸生活、服務大眾,讓藝術孤本衍生成各類產品,實現文化向生活的轉化。通過藝術授權的頂層規劃,以區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具體方式。藝術授權以文化IP提升產業附加值,為中國制造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提供機遇。
藝術授權與藝術產業
藝術品產業包含原作和非原作。藝術授權是非原作藝術產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藝術授權是指授權者將自己所擁有或代理的文化IP,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權者使用;被授權者按合同規定從事經營活動(通常是生產、銷售某種產品或者提供某種服務),并向授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權利金;同時授權者給予作者等方面的指導與協助。
藝術授權是國際上通行的商業模式。國外IP授權種類細分為企業品牌、時尚通、娛樂、藝術……等授權。國內目前以藝術授權或文化授權統稱具有文化品牌價值的授權。地方特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景點、文化名人及美術館、博物館的館藏作品進行授權規劃,開發衍生產品,都屬于藝術授權。
2014年3月,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時任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主持召開《文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當天我受邀發言的主題是:藝術授權-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意見中指出:藝術授權是文化創意與裝備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產業、旅游業、農業、體育產業七個領域融合的重要途徑。此次國務院發布的《實施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及“藝術授權”,這是我推動藝術授權產業近20年來倍感欣慰的事。
根據國際授權商協會發布的《國際授權產業年度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藝術授權產業平均維持2%高成長率,總營業額達192 億美元。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估計每年「藝術及創造性產業」的總營業額約50 萬億英鎊,直接貢獻于4%的GDP。
談到藝術授權,很多人會跟藝術衍生品,或者是藝術復制品聯系在一起。而事實上,藝術衍生品及復制品僅是藝術授權的表現形式之一。藝術授權其實一種商業模式,狹義的藝術授權分為:畫作授權、產品授權和數字授權。廣義的藝術授權是城市文化名片的建構,也可以說是“城市美術館”的概念。“城市美術館”是我于2005年于香港亞洲文化論壇中對亞洲各國文化部部長演講時提出的概念。期望通過藝術授權,推動藝術文化與各產業融合發展。以區域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以下主要針對狹義的藝術授權做簡要說明:第一是畫作授權是授權一張畫,例如齊白石的作品做成墻壁上掛的畫,可分為限量的和非限量的復制畫。第二是產品授權,主要是將作品應用到各種產品上,藝術衍生品就屬于產品授權中的部份結果。第三是數字授權,這部分其實是很寬廣的范圍,我們如何找尋文化元素創造數字化的產品,這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1996年開始推動藝術授權事業時,我提出一個口號:讓藝術消失。就是讓藝術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卻感覺不到其存在。就是讓藝術與相關產業融合,而出現在生活的各個角落。藝術授權透過這樣的模式,呈現出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藝術授權試圖提供一種機制,讓藝術走進生活,讓生活中充滿美 。
藝術授權商業模式
全世界授權的市場大概有將近2000億的市場,而中國大陸藝術授權的市場才剛剛起步,對比藝術授權產業總產值是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的3倍以上的慣例來講。中國大陸的藝術授權產業僅僅是藝術品原作的十分之一,還有30倍的成長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OBM發展模式令無數的企業神往,卻也讓中小企業望而怯步,各種營銷手段的實施和消費者適應接受自創品牌需要充裕時間,營銷成本和時間成本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于是,OEM和ODM成為了中小企業的不得已的選擇。但只要OEM企業的出售產品價格大于國內生產的成本,其國內的供應數量就增多,當整個市場的總供應量超越了OEM的最佳規模時,市場的出清價格會越來越低。
來看一個數值的例子,某一傳統行業中有500家OEM企業,其生產制造成本為$10美元,企業出廠價格為$10.48美元,其利潤率僅為4.8%,而該品牌的國外企業出售價格為國內制造成本的23倍,減去營銷成本,單位產品的利潤也達到了$17美元。如果在一個行業中的OEM企業繼續增多,那么國內的OEM企業所獲得的利潤率將會越來越低。即使ODM已經在OEM的基礎上有所升級,但其利潤率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在OEM的工業時代,OEM的平均利潤率在2%~3%,而ODM也僅有7%。產品利潤從制造向創造的轉移,讓中國企業在代工環節的獲益微乎其微。因為產業上游外資拿走了創意、設計和核心技術;下游外資掌控品牌。而這兩個部分正是掌握了最高的附加價值。如我們所看到國內的瓷器行業、文具行業、皮具行業、服裝行業等均存在著類似的數值差距。
當藝術授權借著科技的進步,將藝術賦予更多的價值,由于大量復制已不再成為難題,再加上網絡的普及,特別當復制技術建立在數位技術的基礎上后,從傳統產業中出售的一般意義上的消費品,到在幾乎所有可能的日用品上負載文化品牌的符號,成為高藝術附加值產品。藝術授權為困惑中的傳統行業另辟蹊徑,幫助被授權廠商在ODM和OBM之間找到了提升利潤的空間。
中國藝術授權市場問題及解決方式
藝術授權在國內是個較新的產業,所以面臨一些挑戰,依據個人的研究和實務經驗,歸納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知識產權是要發展創意產業的先決條件。如果政府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要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永遠只會是個口號。若創造之后的價值無法被保護和認同,企業愿意花成本創造的意愿將降低。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是第一個要重視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中介組織不完整。如果光有創造而沒有銷售的管道,那創造的意義與價值就無法彰顯并形成正向循環。由于創意者和需要創意的單位通常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如果由創意者自行銷售他們的創意,一方面會影響創意者的創造新作品的時間和情緒,一方面由于不具專業談判能力,通常也無法將價值最大化。就如同有出版社之后,專業的作家不會再自己印書去挨家挨戶銷售,有唱片公司之后,好的歌手也都會尋找自己的經紀公司。同樣的,好的博物館、美術館或藝術家也應該有藝術授權機構為他們做更好的營銷計劃和后續服務。如何促進良好的文化IP中介團體,是發展藝術授權產業的關鍵因素。
第三個問題是產業分工不細致。如果一個產業要真正成形,需要的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建構。例如建筑業,從一塊地到一間可以住人的房子,不會是一家公司包辦。中間需要建筑師、營建商、工程隊、銷售商、室內設計師等不同產業鏈的環節。同樣的,藝術授權也需要藝術家、授權商、制造商、銷售商等不同角色,才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目前中國的藝術授權產業鏈尚未形成規模,導致藝術家自己兼任制造商和銷售商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形成深圳大芬村這種以盜版原創的怪像,這都是沒有細致產業分工所產生的問題。如果要將中國文化藉由藝術授權模式推向國際,參考國際成功藝術授權經驗并加上中國特色的產業鏈建構模式,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



